【奔流文化·寻陇】诗意游天水!1200多年前,大唐诗圣在这儿梦见了诗仙(上)

奔流新闻03-20 21:19 22.71万热推

从《诗经》开始,伴随着大秦帝国成长的秦风雅颂就让天水山川大地淋漓着浓郁的诗意,丝绸之路开通后,地处要塞的陇山古道更是盛唐边塞诗反复吟诵的诗歌意象。


唐朝诗坛上的双子星李白和杜甫都曾和天水结下不解之缘,“天水是大唐诗仙李白的祖居地,千秋诗圣杜甫流寓地”,有观点认为杜甫之所以来到秦州,正是因为这儿是挚友李白的祖居地,让他动了探寻的念头。


还是在秦州,杜甫分外思念经年未见的挚友李白,连做梦都梦见他,因此写下了三首怀友诗,都成为千古名篇。


PART.1

 

安史之乱以后,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位,举家西行,在秦州度过了一生中最为艰辛的3个月,也是他创作最为旺盛、诗风发生锐变的重要时期。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一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政治理想的杜甫在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之际,离开长安向西,翻关山陇坂,来到了当时称作秦州的天水。杜甫这次西行的目的,是投奔住在东柯河谷(现麦积区甘泉镇柳家河村)的侄子杜佐。


然而让杜甫始料不及的是,此次西行竟成为他颠沛流离、穷困潦倒生活的开始。从初秋到严冬将至,杜甫在天水的3个多月里过得非常艰难。最初的日子靠亲友接济度日,后来为了养家糊口,杜甫不得不上山采药维持生计,甚至忍饥挨饿捡拾橡子果腹,但天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让他流连忘返。


在3个多月的寓居时光里,杜甫遍访秦州的山山水水——麦积山石窟、南郭寺、铁堂峡、甘泉寺等名胜古迹,留下了不少记叙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的诗作,他以平均一天一首的速度写下了117首诗,篇篇都是精品,“让羲皇故里”成为一座真正的诗意之城。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棵并立的参天大树,而天水恰恰多古树。


李杜留下的诗意地图似乎可以一棵棵古树来标注!


穿行在座座古建与现代房屋之间,寻树、寻树,寻找李杜遗落在树下的吟诵。正是这一棵棵古树,默默无声地见证他们与古秦州的诗意遇合。


PART.2


在天水的大街小巷、寺院民居等,古树不胜枚举。据统计,截至目前,天水境内查明千年以上树龄的古树60余株,居全国之冠;300年以上的古树300余棵,分布密度竟可与扬州一争高低。


南郭寺


南郭寺在天水城南,是现存天水古树最为集中的地方。


南郭寺,陇右第一名刹,位于天水市城南2公里南山山坳,占地5.7公顷。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郭寺成为了历代诗人墨客的览胜之地。树木葱茏,古柏参天,为天水的八景之一,誉名“南山古柏”,这里也就成为了追寻杜甫足迹的必到地之一。


春秋古柏


杜甫为南郭寺写下这样的诗句:“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


北流泉


拾级而上,寺门前的台阶陡而长,在寺门前的两棵古槐树下小憩。登上了石阶,就与山下的世界暂时分隔,似乎一瞬间回到了从前。


这两棵古槐树高30多米、树围7米,种植于唐代,俗称“唐槐”。从这里开始,古意与诗意缠绕着我们一众追寻的脚步。


迈过寺门,还是树。


棵棵古树,虬枝漫溯,片片树叶,蓬勃犹绿。


在南郭寺,仿佛树才是主角。


PART.3


一棵南北分叉的古柏树占据了大半院子,这棵古柏树的树龄更是老得惊人,经C14测定确认,这棵古柏树龄为2300—2500年,与圣人孔夫子和释迦牟尼同龄,当地人称其为春秋古柏。


南郭寺唐槐


南向一枝黛色霜皮,干枯如紫,直插云霄,但顶端仍是青春焕发,枝叶茂盛,西北向一枝已枯,北向一枝巧架于槐树枝杈上,更神奇的是,已劈开的枯干中寄生着一株小叶朴树,和老树“相依为命”,据考全国只此一树,观者无不称奇。这就是杜甫笔下的“老树”。


南郭寺里的杜少陵祠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南郭寺重修并新建了其他庙宇。为了纪念杜甫,同年将“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


何鄂雕塑作品《杜甫在秦州》


南郭寺内,翠竹丛生。如今,雕塑家何鄂塑造的杜甫像掩映在一片翠竹之中。


在杜甫雕像的南边,是“二妙轩”诗碑廊,清代著名诗人宋琬集书法名家王羲之、王献之等人的书法与杜甫诗歌为一体,将宋琬所集诗歌刻于石碑之上,诗碑廊诗妙、字妙故称“二妙”。


诗圣在《秦州杂诗》是集全了,但李白在古秦州的题咏似乎只有一首《南山寺》的五言诗: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东泉澄澈底,西塔顶连天。佛座灯常灿,禅房香半燃。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这首诗是南郭寺最重要的文化遗存之一,历来被认为是吟咏南郭寺的一首好诗,备受后人赞赏。


【奔流文化·寻陇】诗意游天水!1200多年前,大唐诗圣在这儿梦见了诗仙(下)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刘杨

刘小雷

奔流新闻记者 文化新闻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举报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