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对话】《夫妻的春节》导演马应寿:微短剧应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芯片”

奔流新闻03-26 10:45

今年春节期间,甘肃广河籍导演马应寿执导的一部聚焦中年婚姻困境的微短剧《夫妻的春节》在影视圈掀起热潮。该剧上线即创下5.8亿播放量、破亿观看人数的纪录,成为2025年短剧市场的现象级作品,也被国家广电总局列为春节档推荐片单,斩获微短剧盛典“全媒体融合传播品质剧作”大奖。
  


3月25日,马应寿接受了奔流新闻记者的独家采访。


《夫妻的春节》是微短剧的首次尝试
 

奔流新闻:您此前在影视行业有哪些代表性作品?为什么要转向微短剧创作?
 

马应寿:大学毕业后我就进入影视行业,早期以编剧身份参与过不少剧集的创作,后来导演过网络电影,参加过导演比赛,直到遇到了邓科导演,才开始主攻长剧创作。独立导演过二十四集网络剧《第二次初恋》,也参与了爱奇艺剧集《与晋长安》的B组导演工作等,拍摄《夫妻的春节》是我第一次参与短剧创作。这几年影视行业业态正在发生改变,短视频平台的用户日益增长,短剧集的表现形式更适合当下受众碎片化的消费习惯,所以当完美世界影视邀请我合作时,觉得这是一次很值得尝试的机会,才有了后来《夫妻的春节》的创作。
 


奔流新闻:《夫妻的春节》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马应寿:这部剧通过日常生活事件,串联展开一段关于婚姻与家庭的故事。
  

除夕夜陆遥突然提出离婚,随着画面切换,十年情感记忆涌现,婚姻危机渐显。过去,陆遥全心付出却总被忽视、安排,这使她重新审视婚姻,决心找回自我。该剧突破传统情感剧叙事,深入日常,探讨家庭事业权衡、夫妻分工、子女教育、家庭关系等社会命题,映照众多家庭现状,传递积极价值导向。深入婚姻细微处,挖掘人性温暖,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情感起伏 。
   


奔流新闻:怎么想到要创作《夫妻的春节》?
 

马应寿:关于选题,其实要归功于抖音“她的世界”账号的主创(完美世界影视短剧团队),她们是短剧行业最好的团队,对社会话题的把握非常精准。这部剧的灵感源于两方面:一是社会观察,例如“年夜饭桌上女性最后落座”“婚礼坐五小时磨性子”等现象,都是基于数百个真实婚姻案例的调研;二是对“春节”这一文化符号的重新解构。春节是中国人情感浓度最高的时刻,但也是家庭矛盾集中爆发的节点。剧中陆遥在除夕夜掀桌提离婚的设计,正是想通过极端场景撕开“团圆滤镜”,让观众看到婚姻中积压的隐性创伤,看到新鲜的内容。这样的创作不是煽动对立,而是呼吁平等对话,通过轻喜剧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在共鸣中思考。

从“流量为王”到“内容精品化”的转变
  

奔流新闻:《夫妻的春节》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马应寿:一部作品的成功很难单纯归结于某一个元素。《夫妻的春节》能取得优异成绩,得益于“三位一体”的协同共振。
 

选题方面功不可没。这部剧聚焦于婚姻困境中诸多容易被忽视的细微之处,把相对严肃的社会议题,巧妙地转化为一个个具体情节,并通过极具真实感的镜头语言呈现出来。它将婚姻中女性那些不易被察觉的困境,转化为可以量化的戏剧冲突,如此一来,能更顺畅地展开与观众探讨的话题,引发大家的共鸣与思考。
 


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为作品增色不少。倪虹洁老师的表演极为真实自然,她摒弃了常见的煽情演绎方式,选择用克制的表演来诠释角色,这种方式更贴合中年女性的真实状态。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当丈夫方旭把陆遥对家庭的种种付出简单量化成家政工作时,倪老师通过一个很细微的发冷肢体动作来表达角色情绪。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实则是一种极为克制且高级的表演,精准地传达出了角色内心复杂的情感。另外,演员章程赫老师对角色的处理也别具一格。他打破了以往“渣男”形象的固定套路,演绎出一个自认为尽到了责任,但却不懂得与妻子有效沟通的丈夫形象。这种“无意识的伤害”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
 

传播策略也为该剧的成功助力颇多。我们借助抖音“她的世界”账号,精准定位女性用户群体。同时,该剧通过“大小屏联动”的方式登陆东方卫视,播出后成绩斐然,在剧集周榜上排名第三,这个成绩甚至超过了当时正在播出的很多长剧。

奔流新闻:您如何看待微短剧从“流量为王”到“内容精品化”的转变?
 

马应寿:这是一个新的行业机会,短剧行业正从“野蛮生长”转向“价值沉淀”。相较于长剧创作,5分钟的微短剧在叙事方面难度更大。好的短剧故事需要满足“故事价值+情感价值+社会关照”三个层次的需求,随着短剧行业的发展,将来微短剧一定会越来越精品化,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好演员下场短剧行业,好的创作团队也会不断涌现。
 

《夫妻的春节》是第一部网台联播的项目,被称作标杆是因为它证明了精品化短剧的商业潜力,单集制作成本更高,有更好的演员,长剧的制作团队,且给予用户的话题讨论空间和情绪价值也更高。
 

拍摄中,都是按照长剧的标准来制作,只是改变了讲故事的方式。完美世界影视团队对内容的品控标准很高,我们台词和镜头设计都以秒计算,团队前期进行了很久的话题选择和剧本打磨,这也为我在现场创作提供了很好的创作保障。

希望能为甘肃文旅贡献一份力量
 

奔流新闻:AI共创为创作提供了哪些具体帮助?AI介入是否会导致创作同质化?如何避免技术工具削弱作品的人文深度?  
 

马应寿:随着DeepSeek的广泛应用,大家都在探讨AI在行业创作中的价值,实际上目前看来,AI在创作端口只能做到帮助搜集资料、梳理素材的用途,从短剧精品化的角度来说,还无法创作出完整作品,我觉得目前情感类的创作还是不会轻易被取代的,最终成型的故事还是需要好编剧好团队来实现情感的转换。


奔流新闻:作为甘肃走出的导演,有没有回乡取景或扶持本土影视人才的计划?
 

马应寿:近年来,“微短剧+文旅”“微短剧+品牌”的发展蔚然成风,微短剧在反哺各个行业。作为一名甘肃籍导演,我也希望能为甘肃的品牌或者文旅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甘肃历史人文厚重,本土品牌凸显,都很适合微短剧的创作。如敦煌飞天那神秘动人的传说可以巧妙转化为穿越时空的奇幻短剧,让观众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领略敦煌文化的魅力;张掖那鬼斧神工的丹霞地貌,则成为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天然绝美幕布,为故事增添壮丽的自然景观背景。
 

此外,像《读者》杂志历经四十载沉淀的深厚文化底蕴,广河羊羔肉独具特色的地域美食IP,都可以借助“五分钟剧场”这一新颖形式,实现焕然一新的传播与推广,让甘肃的文化与特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微短剧不应被视为流量生意,而应成为一方水土的“文化芯片”;它也不是影视剧的边角料,更像是一面棱镜,可以折射出当代社会的风貌,创造良好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我期待有一天,能够与甘肃文旅携手合作,共同创造出具有时代价值的好作品。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欧阳海杰

图丨由受访者提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欧阳海杰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举报
用户评论

张原诚

2025-03-26

关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