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牧场丨守千年匠心启数字文化

奔流热点04-03 10:10



守千年匠心启数字文化

华亭市第一中学高三(5)班 李映萱

指导老师 张涛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古人的智慧启示我们:时代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而创新与传统本可相辅相成。从蒸汽机的轰鸣到光伏技术的静默,从活字印刷的墨香到量子计算机的流光,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传统智慧与科技创新的交融。科技不是传统的对立面,而是让文化焕发新生的钥匙。


科技守护传统,让文明历久弥新。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侵蚀,数字技术却能让飞天的衣袂重现灵动。紫禁城的雕梁画栋承载着历史沧桑,三维建模技术将古建筑的智慧永久保存。正如故宫博物院用动态投影还原《千里江山图》的山水意境,科技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让经典以更鲜活的方式延续生命。当传统技艺遇上数字手段,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文化血脉的永恒跳动。


创新赋能文化,让东方智慧走向世界。从“嫦娥”探月到“天问”探火,这些充满诗意的航天工程命名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福建土楼的夯土技术启发现代建筑抗震设计,《周易》的阴阳理论为量子研究提供哲学思考。瑞典汉学家曾感叹:“中国古老青铜器的纹样,竟暗含纳米结构的科学原理。”传统并非尘封的旧物,而是滋养创新的沃土,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上绽放独特光芒。


人文引领科技,让工具承载温度。人工智能能临摹《兰亭集序》的笔法,却写不出王羲之醉后挥毫的洒脱。3D打印可复制青铜器的外形,但无法还原匠人铸器时的虔诚匠心。杭州亚运会上,数字火炬手与良渚玉琮造型的主火炬塔交相辉映,这一刻我们真正明白:科技的最高价值在于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致敬!正如古语所言:“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技术终究是为人类文明服务的工具。


回望文明长河,河姆渡的稻谷见证着农耕智慧,“中国天眼”探索着宇宙奥秘。从青铜时代到数字时代载体在变,但“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永存。让我们以科技延续传统,用创新激活文化,在传承与发展的交响中谱写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




水彩晕染的春天初稿

庆阳市环县第五中学八年级(9)班 缪晓婷

指导老师 许小霞


当耳畔响起“叮叮咚咚”的溪水欢歌,传来“叽叽”的鸟鸣婉转,一幅水彩晕染的春天初稿便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这水彩晕染的春天初稿斑斓多姿,如诗如画。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把水彩晕染的春天初稿铺展在我们的眼前。田野里舒展的麦苗,是春姑娘的端庄;枝头萌发的嫩芽,是春姑娘的雅致;藤条披上的翠绿,是春姑娘的温婉。春姑娘手持神奇的画笔,将大地晕染成了一幅幅绿意蔓延、色彩缤纷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


枯萎的小树,勇敢地“拼”出嫩芽;仅剩根须的小草,被春风温柔地抚摸,毅然向地面探出可爱的小脑袋;娇艳的迎春花迫不及待地在早春的寒意中露出了她的笑脸。草儿们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伸着懒腰,偷偷露出头,好奇地打量着焕然一新的世界。春风轻轻拂过,悄然带走冬日的寒意,留下满世界的温暖与生机。


和煦的春风拂过人的脸颊,轻轻携走花朵的一缕幽香,采撷小草的一抹嫩绿,大地上涌出几分清新与绿意。春天来了,日子便有了新的盼头。她不像夏天那般毛手毛脚,也不似冬天那样冷酷急切,而是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


这水彩晕染的春天初稿以自己清新温婉的姿态诠释着生命成长的奇迹,给予万物温暖与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希望,愿美好的春天常驻你我的心中。



那一次,我重新认识了他

平凉市静宁县阿阳实验学校七年级 王嘉源


爷爷奶奶住的小区有一位门卫老爷爷,我小时候一直对他印象不太好。


他又矮又瘦,花白的头发乱蓬蓬的,沟壑纵横的皱纹爬满额头。他经常穿着一件蓝色衣服,皱皱巴巴的,明显能看见衣角磨出的毛边。


他经常在小区捡垃圾,什么纸箱啊、塑料瓶、废纸啥的,他都会像宝贝一样捡起来整理后放在门卫室侧面,奶奶经常把家里的纸箱送给他,他接过纸箱时,一连声说着谢谢。


他还喜欢多管闲事,我们在小区玩耍时常常忘了时间,不管冬夏,晚上九点钟一过,我们还沉浸在快乐中时,他总会弯着腰手摸着花白胡茬过来,用沙哑的嗓音喊我们回家。这样他在我心目中变得更不好了,直到我上六年级的那个寒假——


断断续续下了几天鹅毛大雪,天刚放晴,爷爷在家坐不住了,他借口下楼去小区门口药店买点药。爷爷本来年龄大了,腿脚也不是很利索。奶奶一直劝爷爷不要下楼,至于要啥药打电话让我爸送过来就行。但爷爷死活不听,坚持要下楼。


爷爷出门不大一会儿,就摔倒在门房前面一段坡上。我们听闻消息赶到时,爷爷已经被门卫老爷爷搀扶进了门卫室,而且正躺在床上休息,床边还放着一杯开水。原来是门卫老爷爷拨通了我们的电话,那一刻,我才发现他真是一位善良有爱心的老人,一下子觉得他不再那么讨厌,笑容也是那么慈祥……


那一次,我真的重新认识了他。



姥姥的四季

天水市第三中学高三(1)班 辛思雨

指导老师 杨岁虎


如果时间会开花,那么这一刻是春季。


姥姥总爱在院子里种些花花草草,她说这是甘谷人的习惯。春天一到,院子里就热闹起来,迎春花、月季、芍药、牡丹争相开放。姥姥会牵着我的手,教我认识每一种花。她的手粗糙温暖,掌心的老茧轻轻摩挲着我的小手,让我想到老家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记得那年春天,我发高烧,姥姥连夜熬了药。她守在床边,用温热的毛巾一遍遍擦拭我的额头。月光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我看见她眼里闪着泪光。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院子里月季的香气,混着药的苦涩,成了记忆中最温暖的味道。

如果时间有温度,那么这一刻是夏季。


姥姥会做甘谷特有的凉粉,晶莹剔透的凉粉浇上香醋和辣椒油,再撒一把葱花,是我小时候最爱的消暑美食。夏天的夜晚,我们躺在院子里的凉椅上,姥姥摇着扇子,给我讲着甘谷的传说。蝉鸣声中,她的声音轻柔绵长,像一缕清风,吹散了夏日的燥热。


如果时间沉甸甸,那么这一刻便是秋季。


姥姥会带着我去地里收玉米,金黄的玉米棒子沉甸甸的,压弯了秸秆。姥姥说,这是大地的馈赠,我们要心怀感恩。她教我如何掰玉米,动作要轻柔,不能伤到秸秆。夕阳下,我们的影子被拉得老长,和玉米地里的影子交织在一起。


如果时间有颜色,那么此刻的冬季便是幸福的纯白色。


姥姥会给我织毛衣,一针一线都倾注着爱意。她的手艺极好,织出的毛衣既暖和又漂亮。下雪的时候,我们围坐在火炉边,烤着红薯,听着柴火噼啪作响。姥姥的脸上映着火光,皱纹里都盛满了笑意。


如今,我已经长大,离开了那个小院,但姥姥依然守在那里,守着我们共同的回忆。每次回家,我都能看见她在院子里忙碌的身影。在这个世界上,有些爱永远不会消逝,就像四季更替,生生不息。


姥姥的爱,永远陪伴着我,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寻青记

兰州市第一中学高一(10)班 文斐


暮色如砚中未干的墨,将天穹洇成墨青色。没有一丝朝阳栖息的罅隙,远山的轮廓融化在沉寂的空旷中。我踩着晨露浸润的青石阶,任山风拂落眉目间的薄雾,都市的喧嚣被过滤成万籁俱寂。


案牍劳形的岁月里总需要一些清供,宛如黎明前破茧的光。与友相约兰山,便成了逃离樊笼的契机。


五更的街衢还未染上烟火,青石板泛着泠泠幽光,恍若《千里江山图》里晕染的底色。飞檐斗拱的轮廓在靛蓝天幕下舒展,恰似徽宗笔下的界画工致。


日升前,山门未启,细雨忽至。这意外之喜如琼珠碎玉,浣尽林间浮尘,独留松香。修竹垂露,古木交柯,百年树冠织就的穹顶滤去天光,将时空折叠成范宽《溪山行旅图》的苍郁幽深。鸟鸣溅落青苔的刹那,无踪无迹。似王维孑然独行,与山水共生同频,勾画着禅意水墨。


行至半山,晨露浸湿了朝阳,晕下一片靛蓝帷幕,幼时点不出的青绿,终究被寻觅在了心头。


那时候临摹王希孟的青绿山水,总觉石青石绿太过冶艳。此刻方知那抹惊心动魄的碧色,原是中国文人心头,凝结了晨昏雨露的千年层积。


第一缕天光终于刺破了云翳,漫山翠色突然就流动起来。石阶泛着孔雀蓝的幽光,竹叶沁出翡翠般的汁液,连即将消失的雾气都染上了秘色瓷的釉彩。世间恐怕再没有这样的颜料,能浸润朝霞的笔、山岚的砚。


归途处回首,但见山门楹联斑驳陆离,五泉山人刘尔炘所作联“化雨成云随时天趣”隐约其中。千年丹青妙手自然抵不过天地造化之功,我们也不过就是误入画轴的墨点,在深深浅浅的青绿中寻觅自己的留白。果斋先生是懂这个道理的。



乡情

兰州八中七年级(10)班 刘晨清

指导老师 王嘉宁 郭达丽


从古至今,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在抒写乡情。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也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有“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以前,我不是很理解他们:明明哪里都很美,却为何独独念故乡?然而,在经历了几个星期远离家乡的旅行后,我才深刻地认识到——


以前不思乡,是因为我觉得家乡好像与其他地方并无不同。一样的道路,一样的树木……好像没什么区别嘛!可当我沉下心来,静静地观察这座承载着我童年的城市时,才发现:那苍翠的五泉山像一位守护者,在千秋万代中巍然屹立着,默默守护着我们;那奔腾的黄河像一位智者,看透了世事变迁却仍不失对生活的希望,一往无前;那一碗牛肉面中的香气仿佛可以穿透大街小巷,将早晨的兰州用香气唤醒;那一本本《读者》又轻叩了多少人的回忆大门!


真的,生活中处处是美,只是缺少了发现美的眼睛。兰州民歌,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花儿。在兰州,各个角落都能听到有人在轻声哼唱,你只需细细聆听。在兰州,中山桥更是一个著名景点,你只需细细观赏。


在兰州,美味佳肴、秀丽景点固然多,但文化传承也毫不逊色。作为一个兰州人,在外地旅游时偶然听到一句兰州话“攒劲!(真棒)”是一件多么令人倍感亲切的事啊!还有黄河的水车,那一排排一架架,都是古代先人智慧的结晶啊!


如果这些你都欣赏过了,那么请在傍晚时分坐在黄河边的茶摊上喝一碗三炮台,欣赏晚霞映红了的柔美黄河,吹吹清凉的微风吧。那是兰州人很爱做的,仿佛可以洗去一天的劳累。


我的家乡也许不是最美的,但一定是最好的,这里的花儿最红、山川最绿、河流最清、人心最美!可能你并不这样以为,可是这片土地确确实实承载了我的童年。我成长的每一个脚步,都坚实地踏在这片土地上。所以无论如何,对我来说,她最美!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举报
用户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