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望河亭】读懂“追回12年前被骗钱财”背后的法治温度

奔流新闻04-24 21:22

我们习惯引用一句话:“正义会迟到,但不会缺席。”这句话在最近一条新闻中具象化了。

 

上游新闻报道,今年3月初,正在北京忙着装修房子的丹丹突然接到了一个来自福建的座机电话,电话那边的消息令她难以置信,一位自称是福建龙岩市新罗区人民法院刑庭工作人员的人告诉她,12年前她读大学时被电信诈骗的4909.34元钱要回来了,让她配合提供信息领回这笔钱。

 

12年前的钱还能追回?想必很多人看了这则新闻,会觉得神奇,连法院工作人员都说“目前还没有见到过像她这样时隔12年还能收到退赃的”。这倒不是说大家缺乏信心,而是诈骗分子实在太狡猾,要让他们把吃进去的吐出来,在操作层面难度太大。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成为全民愤慨的社会问题,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诈骗手段层出不穷,呈现高发、跨境等特征,加上AI换脸拟声、区块链、共享屏幕等“黑科技”被不法利用,让公众防骗辨识度和公安部门打击难度同步增加。“一些喜欢我作品的观众,被AI换脸视频骗得很惨,这种犯罪性质非常恶劣,希望能建立更好的规则。”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靳东回应自己成AI换脸“重灾区”时如是说。

 

电诈这块“硬骨头”固然难啃,但也不是啃不动。在针对打击电诈“建立更好的规则”方面,立法层面一直在推进和完善。

 

2022年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办法》相继出台并施行。从明确打击对象到关注关联犯罪,从打击境内犯罪到将目光投向境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法律之网越织越密,法治的力量更加彰显。

 

有良法,则有善治。近年来,公安部门除了在国内全域打击、追赃挽损,还持续加强跨国合作力度,派出工作组配合缅甸警方开展联合行动。截至2024年底,已累计抓获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5.3万余名,一大批诈骗窝点被成功铲除。今年2月20日,缅甸向我国遣返妙瓦底地区首批200名中国籍涉诈犯罪嫌疑人。

 

打击整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刻不容缓。诈骗分子侥幸获得的每一笔赃款,背后牵涉每一个家庭的安宁。他们以分钟级的转移速度“洗白”,追回这些资金无异于大海捞针。即使难度再大,广大的公检法人员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做这些事,在每一起案件、每一条线索、每一个数据中抽丝剥茧、追根溯源。这项工作,不仅是在保障老百姓的财产安全,也是在树立公众的法治信心。

 

12年前被诈骗的钱得以追回的案例,是我国打击电诈、构建法治社会的缩影。正如当事人丹丹说的,“这笔钱的意义早已超出纸面的价值”。

 

文丨奔流新闻评论员 张海龙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柴立华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新浪微博
QQ
QQ空间
举报
用户评论

2025-04-25

写得好

大头儿子

2025-04-25

点赞👍

张原诚

2025-04-24

关注一下

提拉米苏

2025-04-24

有温度的法律

曦和熔金

2025-04-24

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