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05-24 07:02
“吃面不吃蒜,香味少一半”
2000年前西汉人
对大蒜有多爱
看看这款“蒜味”十足的铜壶就知道了
蒜头铜壶
从下往上看
圆鼓鼓的肚子
颈部细长
造型虽然优雅
但实在过于大众化
直到看到壶口部分才眼前一亮
口沿处隆起的部分
平均分成六瓣
像极了一头大蒜
6个“蒜瓣”均匀分布
壶口最上方的设计更加逼真
像极了一头大蒜头朝下放置时
露出的底部
这一新奇设计堪称画龙点睛
使平平无奇的铜壶
瞬间拥有独特记忆点
同时不禁好奇
工匠对蒜到底有多爱
才会想到把壶口做成这一造型
蒜头壶这一器形
流行于战国晚期至西汉中期
最早出现在战国晚期的秦墓葬中
被视为是秦文化的代表
△战国 铜蒜头壶 西峡县博物馆藏
蒜头壶最初仅见于关中一带
随着秦统一六国
这一器形逐渐传到各地
先是陕西周边的湖北、四川、河南等
之后山东、广东等地也有发现
而一个有趣的事实是
目前普遍认为
大蒜是西汉时
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
也就是说蒜头壶造型比大蒜“本蒜”
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更早
蒜头壶的设计灵感
可能是大蒜传入前的本土小蒜
抑或是这一器形参考物另有其他
目前尚无定论
中式经典蒜香谁能不爱
蒜头造型也一直大受欢迎
一颗颗各种颜色、材质的“大蒜”
都将壶、瓶本身的枯燥打破
充满趣味性
这只明代蒜头壶
以蒜做壶身
更像一头逼真的大蒜
△明 蒜头壶 故宫博物院藏
到明清时期
还出现许多
不同釉色的蒜头壶或蒜头瓶
△明 漳州窑蒜头瓷壶 常州博物馆藏
这件瓷壶釉色呈象牙白
与大蒜的相似度99.99999%
如果不是颈部装饰的螭龙纹
足以“以假乱真”
△清 黄釉蒜头瓶 故宫博物院藏
黄釉的蒜头瓶
一眼看去是不是有糖蒜那味了
中式器物之美
藏在每一个生活与艺术交融的巧思里
朴实之中透露着设计的灵动
来源丨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