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7-21 14:14 9.40万热推
“七七事变”爆发时,应邀在中国西北地区开展石油地质调查的美国地质学家马文•韦勒、弗雷德•萨顿和中国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刚刚从兰州动身前往青海。他们抵达西宁后才听说在北平附近中日爆发了战争,起初他们猜想战事会很快平息下来,但从广播里传来的消息说战争仍在继续。8月下旬,考察团返回兰州休整,准备前往河西走廊。马文•韦勒所著《戈壁驼队》一书中,以美国人的视角、用日记体形式记叙了接下来几个月里他们对于中国抗战形势的评估、甘肃官方和民间对于全面抗战的反应、苏联援华行动的细节观察等。
美国地质学家马文韦勒。 引自《戈壁驼队》
1937年8月27日,适逢法定假日——孔子诞辰日,亦被视为教师节。地处大后方的兰州显然尚未进入战时状态,马文•韦勒和孙健初去邮局发信,结果邮局正常放假休息,“在这里我们远离战争,一点也没有危险。”8月29日,马文•韦勒在日记中评估了目前形势,认为“中日间的战争尚不致影响我们的考察活动”,并且乐观地认为侵华日军不会轰炸兰州,“我们现在所在的地区是中国目前两个最安全的地区之一,另一个是西南部的云南,从中国东部到这里中间隔着广大的地区。由于这些地区在经济上并非重要地区,看来日军也不会空袭这些地方。”
然而就在一天之后,据8月30日的日记载,这些美国人发现中国政府开始采取若干战时管制措施,“今天政府好像发布命令要征用一切汽车,因此我们也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我们的汽车也包括在内。”“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严格的条例,限制从银行提取现金,我猜想其用意是防止资金流出。”据9月9日的日记载,考察团一行前往河西走廊经过兰州黄河铁桥时,发现戒备严密,站岗士兵用了一个小时查验护照。
考察团在酒泉期间还两次体验了甘肃官方和民间高度警觉的反间谍意识。一次是9月25日,有疑似德国人出现在肃州机场并拍照,当地驻军和警察于次日对马文•韦勒等“洋面孔”专门进行了辨认,最后证明他们当中并没有间谍;实际上,他们在案发时间段正在出席当地驻军首领举办的宴会。另一次是11月13日,他们正在从安西前往红柳园途中,弗雷德•萨顿站在公路旁边一根电线杆下正准备用罗盘测量所处位置,一辆满载乘客的“雪佛兰”卡车途经此处突然停下,“几个中国人冲向弗雷德,以为他是日本间谍到这里想要割断电话线”。
中国百姓修筑公路。引自《戈壁驼队》
马文•韦勒等人还可能是苏联援华行动最早的一批美国目击者。在河西走廊考察期间的耳闻目睹引起了他们的注意,“看来似乎要做好从苏联运送军火的准备,当地的报纸已报道中国和苏联之间将签订一项互不侵犯条约,但是人们猜想其条款及意义将远远超过这一范围。”马文•韦勒在9月30日的日记里写道,“目前唯一可能的结论就是,苏联必须给予中国重要的援助而实际上又不至于卷入这场冲突。现在我已看清我们目前走的这条路显然正用来运送军事物资,从另一角度看,中国人力充沛但是缺乏装备,因此,任何人都可以猜到这些装备将会从这条路上由苏联运来。实际上沿着这条道路在所有主要城市都已修建或正在修建机场。目前正往这些机场运送汽油和机油,据说有50辆运油车正在肃州,它们即将驶往安西。传说最近将有500架飞机经过肃州。”
此后一个月的多篇日记更加印证了苏联援华的真实性。据10月23日的日记载,“昨天看见4架银白色双引擎和三引擎的大型飞机向东飞去,这可能是苏联装运军火物资的飞机。今天听说苏联工程师已经乘坐汽车来到这条公路上工作,而且在玉门东边有不少民工开始修筑公路。”当天晚上,考察团应邀参加玉门县长组织的晚宴,来宾有陪同苏联工程师赴甘的新疆省军官,“他们透露了现在停在迪化正准备开到内地来的飞机和坦克数量”。据10月27日的日记载,考察团在安西县踏实乡上空看见9架飞机从头顶飞过,“虽然我们不能分辨出是何种飞机,但是我们确切地知道有了飞机,我希望这些飞机对于中国人民抗击日军会有用处。”而在11月10日,考察团直接与援华苏方人员近距离接触,他们经过安西县飞机场时,目睹好几架飞机正冲出漫天尘土飞上天空,在县城鼓楼则亲眼看到“几个苏联人穿着又高又笨的毡靴,戴着只露出眼睛的套头毡帽。”
抗战时期苏联援华的SB2型轰炸机。 网络图片
中国的全民族抗战特别是普通百姓对于抗战的支持,给马文•韦勒等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据11月23日的日记载,考察团借宿在玉门附近一户农家,房主刚从玉门回来,他到玉门县城买了40元的“自由公债”,这是中国政府为抗战而发行的。“住在这里边远地区的人们对国家的形势都很清楚,他们的抗日热情高涨,人民的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我确信日本军队就要遭遇最大的困难,由于全中国人民奋起抗战,日本军队最初的优势不可能长期保存下去。”
作为地质学家,马文•韦勒等人对于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更为敏感和关注。他在自河西走廊返回兰州途中的日记里记叙了全面抗战爆发后兰州以西的公路状况大有改善的诸多表现。“以前的公路只有单行道,现在大部分路段已经减少了坡度,并且拓宽到40至60英尺,虽然有的地方坡度仍很大或转弯太急,并且路面也没有铺,但修筑保养工作还是很好的,实际上有些路段可以和美国的公路相比。”他还专门指出甘肃百姓修筑这些公路不是依靠现代化的筑路机械,而是完全靠手拉肩扛和一些简单的铁锹和镐,“有些工具甚至可以作为纪念品传到后代。有时候用不合适的工具开山凿石,全靠人多力量大把岩石劈开,有些路基也全是靠人力背扛大石头修筑的……几个六七岁的光屁股小孩也赶着牛车往公路上运石头。”返回兰州后,他们发现兰州的各主要大道也正在铺设碎石路面,满街泥浆的情况将很快成为过去,他在日记中不禁感慨道:“战争也推动了这个地区的建设,以后这里会建设得更好。”
1937年圣诞节前夕,考察团成员在与兰州地方军政官员和各界人士的交流中发现,“最近中国军队在上海和南京的失败并没有使这里的人们悲观失望……他们相信,只要坚持抗战,早晚会彻底打败日军。”马文•韦勒在回顾了自己和同伴们亲身经历的甘肃抗战第一年后,在日记里亦强调:“我坚信中国人正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抵御侵略者,这种目标一致的团结也许历史上还从来不曾有过。”
文丨史勇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杜平海
网友40517
2025-07-22
铭记历史
李杨
2025-07-21
铭记历史
张原诚
2025-07-21
回忆甘肃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