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奔流新闻09-28 22:11 6.26万热推
(4)
石佛身躯在石崖上显现,但脖颈之上却缺失佛首部分。没有佛首的佛像,不仅在佛教造像中极为罕见,更不能为虔诚的信众和善良的百姓所接受。
当时的僧人和百姓们害怕刘萨诃的预言成真,就雕刻了佛首,安放在石佛的脖颈上,但奇怪的是白天安上,一到晚上就滚落下来,次日装好,晚上又掉落了,如此反复多次,人们最终放弃了。
圣容寺塔形制酷似西安小雁塔
事实上,御山峡的石佛没有佛首的这36年,恰巧是“魏末丧乱,生人涂炭”的乱世。直到北周天王元年时,天下大治,离御山峡四百里之遥的凉州七里涧,出产坚硬、细腻的青麻石,能工巧匠就在那里,按照石佛的规格雕凿出了这颗在永昌县博物馆珍藏的精湛完美的佛首。
石佛瑞像佛首要另外雕刻的原因,专家作出了这样的推断:永昌御山山崖的花岗岩,石质松脆,颗粒粗糙,不具备雕凿佛首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在制作佛首的发髻和面部细节时,不能在上面精雕细刻,使之生动感人。更难的是造出的佛首与佛身难以紧密结合,一遇震动,就会掉落,造成了刘萨诃所说的“安讫还落”现象。
莫高窟72窟中的《修复凉州瑞像图》
七里涧的佛首雕刻完成后,人们用八抬大轿把佛首抬到现在永昌的瑞像跟前。佛首“飞而暗合,无复差殊”。敦煌莫高窟第72窟的这幅五代壁画《凉州士庶送佛首入寺》,就表现了当时官民“悲欣千里”的盛况。
从此,圣容瑞像的各种神奇传说像风一样在丝路传播,甚至惊动了皇帝宇文邕。
(5)
宇文邕调集凉州、甘州、肃州三地民夫兴建寺院,这种将佛教灵验与政治预言相结合的模式,是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典型特征。
圣容寺塔与高僧玄奘有着不解之缘。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玄奘取经归来,归国途中已听闻瑞像传说,并在敦煌看到相关壁画,他特地取道番禾郡来御山峡,到隋炀帝命名的感通寺(圣容寺前身)讲经说法。
目前,圣容寺的建筑遗存中,最令人惊叹的正是分踞南北山巅的两座唐代佛塔。这两座古塔历经1300多年风雨依然挺立,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敦煌莫哥窟72窟《凉州圣容像变》,描绘为圣容像安装佛头的场面
北边的大塔位于寺后象山之上,通高16.2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塔。塔身虽无华丽雕刻,但建筑工艺精湛,基层较高,向南开设门洞可供出入,原内置木梯可达塔顶。最具历史价值的是塔内粉壁墙上的壁画与题记,与莫高窟壁画形成了跨时空对话。表层模糊的壁画之下,第二层绘有与莫高窟壁画相似的御山圣容瑞像,塔壁还有“圣容寺”等唐代题记,与莫高窟刘萨诃画像高度相似的僧人画像,这些发现为确认寺院身份提供了关键证据。
御山峡附近花大门山上的石刻和塔龛悬葬遗址所在地
南边的小塔屹立于寺前金山山顶,通高仅4.9米,同为七级但为实心砖结构。两塔南北相对,一大一小,犹如两棵佛肚竹为群山注入生机。去过西安的细心游客会发现,它们的形制和小雁塔简直是一模一样。
果真,圣容寺塔的设计、建造的图纸与小雁塔一脉相承,外观上极为相似,两塔跨越千里东西遥望。因河西走廊气候干燥,雨水较少,圣容寺塔虽已经过千年的风吹日晒,但保存更为完整,较之小雁塔外观更为挺拔,反映了长安佛教的建筑艺术也沿丝绸之路向西传播。
(6)
近年来圣容寺周边的考古发现,为研究寺院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证据。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川峡水库附近花大门山发现的塔龛悬葬遗址,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此类葬俗遗迹。
考古学家在该地段共发现53处在悬崖上凿刻的塔龛,其中最大的一处长宽深分别为1.5米、1.5米、2米。塔龛中刻有西夏文“佛”字和两匹马画像,每处塔龛上部均用锐器刻画佛塔造型。专家分析这是西夏时期的僧人葬俗遗迹,对于研究当时佛教文化具有极高价值。
塔龛悬葬遗址与圣容寺的地理临近性引发学术联想:这些实行塔龛悬葬的高僧,生前极可能在圣容寺修行。
在西夏时期,虽然圣容寺已不复隋唐盛况,但仍是河西佛教中心之一,西夏仁宗李仁孝从今天的宁夏银川来到河西走廊礼拜瑞像,继隋炀帝后,是历史上第二个来过此地的皇帝。
塔龛悬葬的发现,也印证了圣容寺在西夏时期仍然香火旺盛。
永昌圣容寺,大小两座唐塔隔峰相对
到了明清两代,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河西走廊交通西域的贸易要道作用弱化,圣容寺的香火也因此暗淡了下来。
清代晚期,国运衰微,这座一千多年前大名鼎鼎的圣容寺,经历了无数次战乱和破坏后,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败,直至近年重建。圣容瑞像的传说又让游人纷至沓来。
圣容瑞像完全就是建立在真实与虚幻之间冠绝世间的花朵,它以佛教文化为花萼,让历史、民族、民俗、文学、美术五色氤氲的花瓣在时空中伸展开来,惊艳无比。
正如那尊身首暂分的瑞像,既承载着历史的残缺美,也寄托着完整合一的文化理想。圣容寺的千年光影,终将在新时代的丝绸之路上,继续讲述文明交流互鉴的永恒故事。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刘小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
刘小雷
奔流新闻记者 文化新闻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