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10-19 22:55
粉笔尖上的古文趣
环县五中七年级12班 郜晓龙
“教者,贵以专”,七年级的文言文课上,她从不用PPT,只握着粉笔在黑板上写写画画,粉笔灰落在她的袖口,却把枯燥的古文变成了我们最期待的课堂时光。
她讲文言文时,黑板就是最好的“课本”。教《论语》“吾日三省吾身”,她先在黑板左边工工整整写下原文,右边随手画了个圆脸蛋小人儿,正对着一面小镜子托着下巴,连镜子里的倒影都画得清清楚楚。“你们看,古人每天都要反省三件事,就像你们每天睡前想想‘作业写没写完’‘有没有帮同学’‘今天有没有认真听课’,是不是和这个小人儿一样?”她边说边用粉笔头点了点小人儿的脑袋,我们看着黑板上的画,笑着就把句子记牢了。
遇到《咏雪》里“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的对比,她更是把黑板分成两半,左边画满细碎的“盐粒”,右边画着飘飞的“柳絮”,还让我们举手投票“哪种比喻更像冬天的雪”。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都举了手,课堂里满是讨论声。我之前总搞混“期日中”的“期”是“约定”还是“期待”,她没直接讲答案,而是在黑板角落画了两个小人儿,一个站在太阳底下看手表,另一个正往这边跑,旁边用红粉笔标上“期=约定时间”,我盯着那幅小画,一下子就分清了,之后再也没错过。
她指导翻译时,总像在帮我们“拆谜题”,从不让我们死记硬背。学《陈太丘与友期》那天,黑板上抄着“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她先圈出“至”字,问我们:“之前学‘人迹罕至’的时候,‘至’是‘到’的意思,这里‘过中不至’,是不是就是‘过了中午还没到’?”我们跟着点头,她又圈出“舍”,“‘舍’在‘舍近求远’里是‘放弃’,那‘太丘舍去’就是‘太丘放弃等待离开了’,对不对?”一步步引导着,我们慢慢把句子连了起来。
有次我把“下车引之”的“引”翻译成“引导”,她没直接否定,而是走到我身边,笑着伸出手做了个拉人的动作:“你看,元方生气地走了,友人下车是想把他拉回来,要是‘引导’,是不是就少了点着急道歉的感觉?”我看着她的动作,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赶紧改了过来。还有次学《论语》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总不懂“焉”字的意思,她就举例子:“你们三个一起走路,里面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在呀——‘焉’就是‘在里面’的意思,是不是像说话时轻轻带过的语气?”跟着她这样逐字拆解,再难的翻译也变得像玩游戏一样简单。
记得有次课后,我拿着课本问她“温故而知新”怎么翻译才更准确,她没直接说答案,而是拉着我到黑板前,在“故”下面画了个小书本,“故”就是旧知识,比如之前学的古文;又在“新”下面画了个灯泡,“新”就是新理解,比如再读《咏雪》,突然明白为什么柳絮比盐更妙。“温故而知新,就是复习旧知识的时候,能有新的发现,就像你再吃上次的糖,突然尝到了之前没注意到的水果味。”她说话时,阳光透过窗户落在黑板上,把她的影子和粉笔字叠在一起,特别温暖。
现在我还在七年级,翻开文言文课本,看见那些红笔标注的字词、画着的小笑脸,就想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她用粉笔攒下的巧思,早让古文的兴趣、对语文的喜欢,悄悄留在了心里。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徐静雯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