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2022-12-06 11:53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记者在一线】兰州石化:打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跨入百万吨乙烯炼化生产企业序列,形成兰州、榆林、长汀产业协同发展新格局……作为始建于国家“一五”期间、“落户”兰州60余载、甘肃省内“体量”最大的炼化一体化国有企业,近年来,“共和国长子”兰州石化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今年10月,兰州石化加工原油84万吨,生产成品油57.9万吨、乙烯12.86万吨……在受疫情影响油品市场需求萎缩的不利形势下,公司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逆势而上,精准调整生产结构,正在向全年目标任务冲刺。
稳定生产 千余员工主动驻厂
截至11月23日,兰州石化炼油运行二部催化班班长王华东已经驻厂工作了1个月。
“驻厂和正常上班从事的工作没啥两样,就是晚上不回家,吃住都在车间。公司为驻厂员工购置了折叠床、被褥、医用酒精、洗漱用品等,并组织餐饮服务人员住在餐厅,提升饭菜质量,确保驻厂人员吃好住好。”王华东说。
管理和技术人员从生产工艺寻找提质增效的新路径。兰州石化供图
和王华东一样,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公司主动驻厂稳生产的干部职工达2700多人,他们有的住在公寓,有的睡在车间办公室,为的是随时替岗顶岗,保障生产经营正常运行。
王华东两口子都在兰州石化工作,只是不在同一个厂区,孩子在外地读研究生,80多岁的丈母娘和他们住在一起。考虑到家里有老人需要照顾,妻子正常上下班后可以回家,他就驻厂工作。
为方便入住公寓的干部员工按时上下班,公司增设公寓楼至乙烯厂、化肥厂、石油化工厂、合成橡胶厂的往返通勤车,实现员工“出公寓、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到岗。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疫情防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员工出入门禁、健康监测、双重网格等信息的快速采集、汇总、统计和图形化分析,构建起了疫情防控的大数据库。
目前,从公司领导到一线工作人员,广大干部职工驻厂坚守,全力统筹产运销储各环节工作,保障西部地区油品和化工产品市场稳定供应。
科技创新 引领炼化转型发展
作为“共和国长子”和石油化工的“摇篮”,兰州石化深谙唯有创新驱动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勇立潮头。
“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锻造‘六个基地’,持续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建设集团公司一流创新型企业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技术保障。”兰州石化公司执行董事、党委书记吴凯说。
兰州石化瞄准科技前沿,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企,取得了丰硕成果。
“十三五”以来,公司实施科技项目305项,完成8项国家及政府科技项目、15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工业化试验,成功开发5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研发各类新产品超过200个,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2项。
加快自主创新,壮大竞争优势。去年8月,随着长庆乙烷制乙烯装置的建成投产,兰州石化乙烯产量跨入百万吨级乙烯生产企业的行列。
狠抓自主创新,形成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并以此为依托,先后建成投产长庆乙烷制乙烯、福建长汀催化剂、3.5万吨/年特种丁腈橡胶等重点项目,全面提升竞争优势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兰州石化开发出100LL、100VLL低铅航空汽油和UL91无铅航空汽油新产品,实现系列航空汽油产品全覆盖,填补国内空白,兰州石化也成为目前国内唯一能够全系列生产航空汽油的企业。
兰州石化厂区一角。
着力打造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催化裂化催化剂3个优势较大的特色产品集群,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用聚烯烃树脂、车用聚丙烯和茂金属聚乙烯3个成套技术。聚丙烯医用料RP260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合成树脂电子保护膜、车用料、电缆料等产品质量国内领先,其中车用料实现了对进口产品的替代。
新征程,新蓝图。阔步“十四五”,兰州石化围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着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全力锻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技术引领“新高地”、合作交流“汇聚地”、共谋发展“根据地”、攻坚克难“主阵地”、人才培养“孵化地”,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
改革攻坚 持续“破冰”激发新活力
兰州石化将推动改革三年行动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持续“破冰”激发新活力。截至今年10月,落实近300项措施,改革成效逐步显现。
持续压减机构和定员编制,目前二三级机构比2020年初压减193个,减幅33%,核减定员减幅达到22.5%;率先试点“扁平化”,压减管理层级,炼油主体业务组建了5个联合运行部;撤销联合运行部调度,推进生产调度一级管理,调度中心直接指挥到生产一线运行班组。
推进辅助业务由区块管理、条块管理向专业化管理转变,分别实施机电仪维保、域内外两地催化剂、炼油区公用工程等10项业务专业化整合,推行一体化管理,一对多服务。
本着因“事”制宜的原则,改变劳动作业形式,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成101个车间实施四班两运转,核减定员1287人,减幅20%。
改革举措既满足了新建装置用工需求,实现二三线向一线流动目标,又改善了员工队伍结构,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近年来最优。
……
这些改革举措落实以来,管理层级进一步压缩,管理机构持续减少,部分管理人员充实到了技术岗位从事专业工作。值得一提的是,以前的电仪事业部和设备维修公司实现“历史性合并”成为机电仪运维中心后,炼油化工装置检维修的人力、技术、装备优势更加凸显,在保障公司内部装置检修的前提下,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内、国际市场承接检修项目,锤炼队伍,争创效益。
文丨奔流新闻通讯员李映忠 记者武永明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