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2023-09-11 21:58 7.05万热推
【奔流文化·非遗】凉州攻鼓子,与李世民的出征军歌《秦王破阵乐》颇有渊源
凉州攻鼓子,是流传在武威市凉州区北乡一带尤其是四坝镇的一种民间鼓乐舞蹈,据有关专家考证,“攻鼓子”已有近2000多年的历史。
▲凉州攻鼓子 袁志强摄
攻鼓子是鼓和舞的结合,是人和魂的深化,因其威武雄壮和气势恢宏的表演效果,与大西北粗犷豪放的地域历史底蕴相契合,因此又被称为西部“鼓魂”,具有典型的西凉乐舞的遗风。
2008年,凉州攻鼓子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属传统舞蹈类项目。
攻鼓子表演者装束一般为黑衣白扣,头戴黑幞帽,左右两侧插上野雉翎,美其名曰为“招子”,帽两边缀以白色纸花,身着黑色太保衣,下穿灯笼裤,脸上涂脂擦粉,眉毛画得粗黑且上翘,给人的感觉像戏剧舞台上的短打武生。如京剧《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大破铜网阵》中的白玉堂。传统的滚鼓舞一般由20人组成。
▲凉州攻鼓子 刘忠摄
“滚鼓子”与一般“腰鼓”“扇鼓”“太平鼓”的风格迥然不同,但又融合了腰鼓的灵秀和太平鼓的浑厚,更显洒脱和豪迈。从化妆到表演,都给人以威武雄壮、粗犷豪放的美感,具有强烈的西部特色。
凉州攻鼓子表演时由大鼓指挥节奏和速度,舞蹈队形变化复杂,场面调度多样,动作刚劲有力,在鼓舞中自成一体。有“猛虎出山阵”“双将对斗阵”“四门兜底阵”“四方阵”“四龙阵”等十多个阵势,变化万千,气势恢宏。舞者时而马步对攻,时而振臂滑鼓,对攻时如龙腾虎跃,反攻时如紫燕曼剪,神情冷峻刚毅,步履沉稳矫健。
攻鼓子的表演特点,有人用四句口诀来概括:“双手胸前划弧线,交错击鼓轮换翻,上步踏地凭脚力,挺胸抬头身不弯”极为精练妥帖。
烈士武臣,多出凉州。“尚武”是西凉乐舞的另一显著特色。攻鼓子色彩对比鲜明的服饰、夸张狰狞的脸谱,都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感,体现了浓重的尚武精神和游牧文化的特色。
▲凉州攻鼓子 刘忠摄
攻鼓子阵型变换带有明显的古代战阵和狩猎场景的特征,多以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西凉古乐”为伴奏,使听者如同置身于金戈铁马、战鼓雷鸣的古战场,心潮起伏,难以自遏。
在历史上四坝镇一带曾是北方许多游牧民族居住的地方。早在西汉以前,这里就是“潴泽”野地,“海子”遍布,水草丰美,许多游牧民族纷至沓来,在这里“逐水草而居”。
游牧民族素来骁勇善战,能歌善舞,众多游牧民族汇聚一地时,乐舞更加发展兴盛起来。在西凉乐舞中,鼓是最重要的乐器之一。书上有记载:“环行急蹴舞攻鼓”,这便是攻鼓子的起源。
西凉乐舞的表演形式分为软舞与健舞, 唐代闻名于世的霓裳羽衣舞就是柔舞的代表。而属于健舞类型的舞蹈有胡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 凉州攻鼓子就有健舞的影子,有学者认为源于汉唐军旅出征乐舞,其实主要指的就是《秦王破阵乐》。
《秦王破阵乐》即《秦王破阵舞》,又名《七德舞》,是唐代著名的歌舞大曲,最初乃唐初的军歌,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打败了叛军刘武周,巩固了刚建立的唐政权。其麾下将士,钦服主帅风采,遂以旧曲填入新词,为李世民唱赞歌:“受律辞元首,相将讨叛臣。咸歌《破阵乐》,共赏太平人。”
李世民登基后,亲自把这首乐曲编成了舞蹈,再经过宫廷艺术家的梳理,创作了一个庞大的、富丽堂皇的大型乐舞。在原有的曲调中糅进了龟兹的音调,婉转而动听,高昂而且极富号召力。
唐太宗李世民显然很喜欢这支军歌,公元633年,他亲自设计《秦王破阵乐舞图》,按照流传下来的图谱可知:
参与表演的队伍左面呈圆形,右面呈方形;前面模仿战车,后面摆着队伍,队形展开像簸箕伸出两翼、做成打仗的态势。李世民叫吕才按图教授给一百二十八位乐工,经常穿甲持戟练习。此曲即为这场乐舞的主题曲。
▲凉州攻鼓子 姜爱平摄
人们说,《秦王破阵乐》是“武乐武舞”之祖宗,“锣鼓杂戏源于秦王破阵”,作为“武腰鼓”的典型代表,攻鼓子被认为与秦王破阵乐渊源颇深,就不足为奇了。
虽然像《秦王破阵乐》那样的乐舞的形式湮没难寻,但乐舞的文化基因或多或少通过民间艺术形式保存下来,武威攻鼓子就是其中典型个例。
西凉乐舞是在“中国旧乐”的基础上吸收当地及西域游牧民族乐舞而渐次形成的,凉州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地,给予当时的人们无限的创造力,最终突破各自文化思维的束缚,最终成就了闻名天下的《凉州乐》《凉州大曲》。
虽然西凉乐舞在历史岁月的流转中逐渐散佚,但在欣赏凉州攻鼓子中,我们仍能想象它曾冠绝天下的风采。
文丨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刘小雷
奔流新闻记者 文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