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2023-11-29 14:30
近日,由资深媒体人阎世德创作的《石羊河的新生》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是一部关于石羊河历史发展和生态治理的纪实文学。全书分为上中下三部,记述了石羊河古代的生机、近代的危机和现代的治理,是一部关于石羊河流域昨天、今天、明天的生态史诗。
石羊河是甘肃省河西走廊内流水系的第三大河,也是河西走廊北部的生态保障,阻止了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在民勤盆地北部汇合。本书内容真实感人,文笔朴实真挚,讴歌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民为守卫河流所作的努力,诠释和弘扬当代中国的环保理念和国家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有利于石羊河的生态和谐发展。
本书作者阎世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在媒体工作,其作品《沙尘暴,千里河西的梦魇》曾入选中学语文自读课本。中篇小说《危险邻居》获黄河文学奖,中篇小说《地毛》获鲁迅文学奖提名。出版长篇报告文学《崛起太空——媒体人眼中的中国航天》、《大河谣》、《八步沙》、《石羊河的新生》等数百万字 。曾获敦煌文艺奖、飞天十年文学奖等。《大河谣》获第八届黄河文学奖。
文丨奔流文化记者 荆雯
《后记》
一
这本书的采写,对我而言,是在非常特殊的一个时间段。
但凡后记,总要说一些和本书有关的事情,或者是本书成稿的过程以及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意犹未尽的表达,应该是一本书诞生的初衷和灵魂。
忘不了围绕本书对石羊河流域的第一次采访。是在秋风萧瑟、天高云淡、树叶金黄的深秋季节。看山,山的肃穆沉重而凝固;看水,水的清冽湍急而匆忙;看天,天空蓝得似要融化了一般寥廓而虚无,一滴滴眼泪从心里涌上来,连同金黄的树叶一同跌落,我如泥般瘫在落叶堆成的地毯上,茫然四顾,无所适从:我是谁?我在做什么?
我一遍遍诘问自己,没有方向感的无助,让自己失魂落魄。
一条河的前世今生,在缭绕的云雾中沉沉浮浮,我的所有,只有在流不完的泪水中浸泡。
二
这本书采写的过程,母亲的身影一直占据我的整个思绪。
那一段灰暗的时光,我彻底迷失了自己,行为无常,语焉不详,逻辑混乱,行为乖张,逢酒必喝,浅饮即醉。除此之外,我极尽可能奔走于青山绿水之间,孑然独坐在大漠戈壁之中,让石羊河流域独有的地域和内涵占据冲击自己的心扉。用近乎强迫式的采访和劳作,祛除来自心底的悲凉和无助。送走了深秋的肃杀,迎来了初冬的寒冷,烧完母亲的百日纸之后,在一个深夜,我独坐小院,对母亲的思念和三个多月的采访内容交替出现,充斥头脑,抽完一包烟,夜的清凉让我打着寒战,突然之间头脑变得一片澄明而清净。
一条河的历史漫长而悠久,但在某种程度上,如母亲的一生一样轮廓清晰。
每一位母亲的爱都是无私的、伟大的,母亲在孕育生命,繁衍未来,母亲的一生只有付出和艰辛,从呱呱坠地到天真烂漫,再到青春四溢,尔后嫁娶成家,红红火火或者艰难坎坷生儿育女过日子,直到衰老离去。
石羊河依然。默默流淌,从岁月的初始走来,汩汩不息,孕育生命,繁茂大地。天若有情天亦老,一条河,在岁月的长河中,在自然的变迁中,慢慢苍老而不堪重负。很像一位重荷在身的母亲,等待着儿女们的关注和呵护。
我想到母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当与自己休戚与共的人和事濒临消失或者死亡的时候,所有的煎熬和痛苦刻骨铭心,失去了才知道珍贵的思考,才有沉甸甸的重量和质感。
然而,一条河又和一个人的一生完全不一样。母亲离去了,再也不能重生,而一条河,却有机会重获新生。
接下来的采访和写作,总感觉石羊河幻化为母亲的身影,款款向我走来。失去是自然规律,而拉长失去的时间,让这个过程变得从容而无憾,则蕴含了诸多只有人才可以为之的情感元素。这个思想,陪伴我完成了这本书的采写。
三
石羊河是一条伟大的母亲河。
在《石羊河的新生》之前,我写了《大河谣》《八步沙》,内容都涉及家门口的事。很深的一个感受是:最熟悉的莫过于家门口的事,最难写的也莫过于家门口的事。
因为《大河谣》一书,我和康德奎有了交往。他说:石羊河的历史、石羊河的变迁、石羊河的现在、石羊河的明天,都需要系统而完整的记录和记载。他感叹,自己是石羊河流域管理机构的第五任负责人,眼下,石羊河重点治理项目已经全部实施完成并通过验收、评估,下一步将是石羊河综合治理的开始和发展。记录过去,总结过去,是明天最美好的开始。“石羊河流域涉及武威、金昌两市全域,张掖、白银两市部分,共四市九县。石羊河是流域人民的母亲河,需要我们像对待母亲一样去呵护她、保护她。”
母亲是一个柔软得让人双手捧起就心颤的词语。在整个采访过程中,这种情绪一直浸润着我的身心。我采访石羊河流域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经历和生活,都有母亲的身影重叠闪烁。在饥寒交迫的年代,为了生存苦苦抗争;在生死之间,心底的无私和善良依然熠熠生辉。更多的时候,我在执着地行走,在巍峨的磨脐山看云卷云舒,在弘化公主墓前看水波涟涟,在广袤的腾格里沙漠感悟一片绿色孕育的希望,在天梯山石窟静悟大佛脸上神秘的笑,在大棚种植区揣摩颠倒了的四季,在农人舒心的笑声中感觉新生的力量,当然,在一棵已经枯死但枝丫遒劲的枯树边,想起再也不能复活的母亲,我的心碎了一地,泪水飞扬成千丝万缕的悲切。
石羊河已经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从最早的文字记载开始,沐浴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世世代代的儿女,在她的臂弯中,一代代繁衍成长。无数母亲一同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与其紧密相融。
母亲对儿女的付出,是无私而博大的。也许只有在一种特殊的情绪环境中,人才能对一种情感有着至深的感悟,而也是在这种状态下,融入骨血的记忆,才能带着一种触及灵魂的力量纷沓而至。我看见母亲在偷偷啃食我们吃过的骨头,我看见母亲因为饭不够,兑一点水刷锅水后喝下,我看见母亲为了多挣一点工分,在烈日下拔麦中暑……母亲用她博大的爱,苦苦支撑着一个家庭该有的温度……因为这种情绪的影响,童年时的经历和母亲的生平,情不自禁喷涌而出。这些内容,不仅是石羊河流域人们一段时间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更多的是一种思念和记忆。这样的处理,我不认为有失偏颇,而我固执地认为这就是生活在石羊河流域人们最真实的写照,也恰好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母与子的关系。
是的,石羊河就是这样从历史走来。石羊河无言,只有默默承受,每一股溪流,都满足了人类的欲望和索取,用自己博大的生命,繁茂了历史,滋养了文化,当这种承受达到一个高点时,消失的绿色,被弥漫的死亡之气取而代之。
对人来说,深刻体会到这种无私而博大的母爱,往往是在失去母亲之后。而对一条河来说,面临的困境却引起其子民深刻的反省和救赎。
四
在八步沙“六老汉”四十年营造的绿洲中,一棵沙枣树下,我长久驻足凝望,直到眼前的一切虚无成一层薄薄的水雾。阳光似乎也融化为水,在眼前水波粼粼,让山峦沙丘如水般流淌。端木蕻良在自己的作品《土地的誓言》中高声吟诵:“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石羊河走过了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历经了朝朝代代的风雨,时至今日,用饱经沧桑的躯体,迎来了渴望已久的甘霖,复苏的生机正在焕发。星辰依旧,天地不变,我的双眼迷离成眼前的水雾。原来我并没有失去母亲,我们并没有失去母亲,她就在我的身边,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就在重获新生的石羊河流域。
青土湖的水波闪烁希望的光泽,黄案滩封闭的机井汩汩流淌清澈的泉水,退耕的田野上,一棵棵芦芽破土而出,晶莹的露珠在芽尖跳跃,寻觅沉睡千年的胜景。远山如黛,浓郁的绿意渲染着湛蓝的天幕,流淌势不可挡的生机,一切都在复苏,一切都在新生。两千多年人与自然的关系,时至今日得以彻底的改变,母亲衰老的容颜,终于得到儿女们的滋养和反哺。
我和端木蕻良一起吟诵: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与眼前的一切融为一体。
母亲与我同在,我们与脚下的这片土地同在。
2022年7月20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荆雯
奔流新闻记者 文化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