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6小时前
今日大寒,你穿羽绒服、贴暖宝宝了吗?古人也有自己的“取暖神器”,还是少女心爆棚的粉色款。三个看点带你认识,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
01 冬季取暖好物分享 200多年前的“暖宝宝”
找找这幅画中的“暖宝宝”在哪里?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故宫博物院藏
答案揭晓
△清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精致小巧,颜值在线,没错,这就是200年前的“暖宝宝”。手炉又称捧炉、袖炉,顾名思义,可以捧在手上,笼进袖内进行取暖。当时的“暖宝宝”如何实现“自发热”?
△清画珐琅开光鸟兽椭圆手炉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手炉的内胆中可以添置木炭,盖面镂空,用来通风换气,热量通过内外两层之间的空气进行传导,整个“暖宝宝”摸起来温热而不烫手。
将香料随炭饼一并放进炉内,手炉还可以变身“移动香薰”。一炉两用,成了人们的常备雅器。清代诗人还专门写诗赞美手炉:松灰笼暖袖先知,银叶香飘篆一丝。
02 狮子嬉戏、松鹤长春 古人“小窗”发来吉祥“图包”
细看粉色多巴胺手炉表面,会发现有古人投送来的吉祥“图包”。海棠形的边框里,远山朦胧,树木葱郁,狮子正在带娃玩耍
仙鹤袅袅而立,两旁皆是松树秀石
在器物表面勾画出“窗框”,框内再绘上纹饰的做法,叫作“开光”或“开窗”。独特的构图方式,给手炉增添了几分别致的意趣。两扇“小窗”里更是盛满了古人隔空送来的祝福:祝你家慈有爱、福寿绵长~
03 一键开启“温暖模式” 古代还有这些“取暖神器”
没有暖气的古代,人们如何温暖过冬?设计精巧的“取暖神器”不可或缺。清宫中最常见的取暖用具,就是“火盆”。
△清人绘《弘历雪景行乐图》轴 故宫博物院藏
装上木炭,放在地面、炕上、桌案上,人们就可以围拢过去温手暖脚,冬日夜晚一起“围盆夜话”。听着木炭燃烧发出的白噪声,温暖又惬意。
△文博日历丨要说入冬仪式感,还得靠“一炉松火暖腾腾”
古人还会在室内使用熏炉,在炭火内放上香料,取暖的同时还可以散发香气,起到熏染衣物和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了防止炉盆内火星外溅,熏炉通常配有成套罩盖,让室内暖融融的同时避免了火灾风险。
△清掐丝珐琅夔龙纹亭式熏炉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捧起手炉,就是捧起了温暖。200年前的大寒,也许古人正用着手炉,与我们一同隔空感受冬的尾声。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