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刻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红网时刻石门1月23日讯(记者 易姣妃 牟宇飞)作为年味的“象征”,这几天年粑粑已经迎来了制作、销售的高峰期。在蒙泉镇夏家巷社区董明群的家里,十几位乡邻从四面八方赶来,趁着晴好天气,一起帮她家制作这一传统美食。 柴火房里,淡淡的米香扑面而来,董明群的公公舒召来将火塘烧旺,两炷香过后,一笼笼米浆即可新鲜出炉。 “我做粑粑的品质,主要是我爸爸火候抓得最好,他又不用看时间,就是以两炷香为准,这个粑粑下米的时候配比就是我自己来掌握。”蒙泉镇夏家巷社区居民董明群说道。 一切准备就绪后,二人将蒸熟的浆团倒在陶缸里,热气腾腾中,三人各执一把大木槌压紧压实,把一笼笼糯米浆挤揉得发黏成团。 街坊邻里分工合作,擀、揉、搓、印,各个环节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排排印上了福字的年粑粑整齐的摆放在方桌上,在阳光的照耀下泛出白光。暖意融融的院子里,大家说说笑笑,热闹欢快。 “我们做粑粑都是一个村的,做粑粑都是来自五湖四海陪读的人,感谢他们的支持,每天帮我做粑粑,大家一起辛苦了啊。”蒙泉镇夏家巷社区居民董明群说道。 “这个土特产好多年没做了,做这个确实就开心。”永兴街道双溪社区居民闫金珍说道。 董明群家做年粑粑已有八个年头,每年12月初至次年1月底,是她们一家最热闹忙碌的时候。传统的手工做法,软糯清香的口感,让她的产品供不应求。 “小孩在这里读书读了几年,我就每年冬天来的时候都会帮我的朋友、同事、邻居带,一带都是带几袋,带头道带二道,确实还可以。”二都街道卫星社区居民腾丽丽说道。 “生意确实不错,哪个都晓得,石门湘佳、一中来了几辆车来买的,一买就是七八十斤,百来斤,这个粑粑确实出名了。”易家渡镇居民邓花英说道。 “做粑粑我们每天可以销200斤米的量,收入是四块钱一斤,平均一天可以卖得到七八百块钱,生产量还可以。”蒙泉镇夏家巷社区居民董明群介绍道。 年粑粑是湘鄂黔边界地区的传统食品,主要用粘米和糯米经加工、浸泡、蒸熟后制作而成。这一传统美食是维系邻里乡亲之间的情感纽带,承载了丰富的饮食文化,也寄托了人们对吉祥的希冀和对来年的祝福。 “我们都是过年做的粑粑,团团圆圆,过年还带点回去。”易家渡镇居民唐生林说道。 “做粑粑记得我小时候就做过跟着父母亲,我自己都快六十岁了,一直都在做,我想把这个做粑粑的传统传承下去,把它做好。”蒙泉镇夏家巷社区居民董明群表示。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