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岁月可以掩埋历史,而雕刻却能“说话”。作为明王朝的摇篮,凤阳给世人留下了一座震烁天下的明代第一座都城——明中都城。六百年前的工匠们以刀为笔,讲述明中都建筑故事,为今人留下解读这座都城的特殊密码。
日前,记者走进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一探究竟。在明中都城西华门中门洞往北300余米处,一块铭有“每日白汤饭”的行楷字砖镶嵌于城墙中,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这块长40厘米的城砖距地2.5米,虽历经6个世纪风雨侵蚀,刻痕依然清晰可辨。
“字砖上的这句‘吐槽’是何人所刻,已无从考究了,但从中不难看出,营建明中都城时众多劳工生活之困苦。”凤阳县博物馆副馆长刘欣介绍。
在明中都遗址午门外城墙,记者发现了不少明代官府出品的字砖,例如刻有“南昌府南昌县”“南昌府新建县”等字样的砖块。刘欣解释,古代有一种专门制度叫作“物勒工名”,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以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建造明中都城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如何抓好品控?一个重要措施是在城砖上建立“质量追溯体系”。
洪武八年,朱元璋集百万工匠在此营建都城,城墙的城砖由手工压模制作而成,标准规格为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1厘米,需历经摔打、压模、烧造等18道工序,其建筑标准之严苛可见一斑。
刘欣介绍,从目前已经掌握的资料来看,凤阳明中都城的城砖大致可分为四类:由地方负责烧造的砖、由军队烧造的砖、字号砖、无字砖。明中都城目前已发现22府69州县铭文砖。从江苏、江西到两湖地区,各地烧造的城砖通过地名标记实现质量溯源,每块重达20公斤的城砖误差不超半厘米。
占地382公顷的明中都城,其皇城规模较北京故宫大12万平方米。凝固在建筑里的王朝基因无处不在。考古发现显示,这座都城严格遵循《周礼·考工记》规制:白玉石雕螭首、龙凤纹栏板等建筑构件精工细作,中轴线布局开创明清都城范式,特殊黏合剂配方令城墙历经600年风雨依然坚固……
随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推进,这座曾“规制之盛,实冠天下”的都城,正通过考古发现与活化利用重现昔日辉煌。
2017年挂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来,明中都城累计出土各类建筑构件万余件,涵盖台基螭首、琉璃瓦当等皇家建筑元素。2022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成为集考古发掘、文史科研、研学教育、旅游休憩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文物活化典型空间。
如今,凤阳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遗址公园为核心,建造了“一城两楼三庙三馆四门三中心”的公共文化空间格局,并基于原址建成文华公园、武英公园等一批主题公园。同时重新布局城市框架、命名街区,逐步构建起集文化遗址、公共设施、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域化发展蓝图,打造最美中轴线,充分展示大明中都魅力,让“晨钟暮鼓”“仪仗巡游”等恢宏景象在这里再现。
当考古工作者拂去城砖上的历史尘埃,刻痕中的“南昌府”“白汤饭”……既诉说着营建者的艰辛,也见证着古代工匠的智慧匠心。如今,这座沉睡六百年的都城正以“最美中轴线”重塑着城市肌理。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