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水客户端2小时前
新华社福州2月3日电 题:攀登百米高的风机,与海风作伴——走进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的一天
新华社记者吴剑锋、周义
穿行于茫茫大海,攀登百米高的风机,眼前是复杂的电路设备,耳畔是涛声风吟——作为一名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90后的黄志明已度过十年“与海风作伴”的日子。
1月19日,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位于福建莆田的平海湾,是福建省重要的海上风电开发区域。如今这里活跃着一批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他们的工作内容是确保风机正常运转,为千家万户提供清洁能源。春节期间,记者走近这群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感受万家灯火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冬日清晨,东方渐白,渔家响起阵阵鞭炮声。记者和黄志明早早来到渔港,登上作业船。作为土生土长的平海青年,黄志明于2015年回到家乡参与海上风电场建设,并在之后成为一名运维工程师,“可以说,这些风机是我‘看着长大’的。”他对此颇为自豪。
平海湾海域风高浪急,暗流涌动,作业条件较为苛刻。只有在“风速小于8级、浪涌小于1.5米”的条件下,人员才能出海。连日来的好天气,正是大家期盼的“出海日”。
1月19日,黄志明(中)在运维船上帮助同事穿戴个人防护装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船刚驶离码头,海浪便开始拍打船身,记者紧紧抓住栏杆,努力保持平衡。黄志明却如履平地,熟练地检查着工具包,动作干脆利落。约莫一个小时后,作业船抵达存在故障的34号风机,黄志明和同事背上数十斤重的零件和工具,手脚并用爬上二十米高的阶梯。
“如果遇到低潮位,海面和平台的落差能有近三十米,还得爬上更长时间。”黄志明一面向上攀爬,一面招呼记者跟上,海上天气阴晴不定,一眨眼就可能从风平浪静到狂风四起,需要迅速到达作业平台。
爬上阶梯后,一座百米高的风机赫然矗立,巨大的叶片在阳光下闪耀着银色的光芒。
受海水盐雾影响,海上风机故障并不少见。“风机里头都是大部件,要对照3000多页的图纸一一排查、更换零件,这既是体力活,也是脑力活。”运维工程师郑桂雄说。
记者跟随工程师一路登高,听他们讲述海上工作的点滴日常。“干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吃苦耐劳、耐得住寂寞。”黄志明说,海上作业首先要克服天气的考验。冬天,寒风凛冽,海上湿冷异常;夏天,塔筒闷热,五六十度高温持续炙烤,运维工程师一待就是一天,饿了就着海风吃盒饭,困了就在简易集装箱里小憩。
下午两点,记者早已饥肠辘辘。完成初步检修的黄志明从背包里拿出盒饭与记者分享,因天气寒冷,饭菜冻得生冷,大家围坐在微波炉前,望着远处海鸥翱翔,享受这片刻的闲适。
“丰渔期时,平台下鱼虾成群,我们撒一些米粒,它们就扑腾扑腾往上跳。”郑桂雄眉飞色舞道,海上作业虽然辛苦,但是大家擅长“苦中作乐”,“你看,我们集装箱的窗户一打开就是海景房,工作的时候还有海鸥鱼群作伴呢!”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电事业飞速发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让我们都有了回家的理由。”黄志明指着一排排海上风机说,如今公司运维工程师大多来自莆田本地,风电事业的发展,让这一代平海青年告别风吹日晒、耕海牧渔的生活,这些“海上大风车”还带动了沿海一带的餐饮、旅游等业态。
夕阳西下,风机的影子在海面上逐渐拉长。经过一天的奋战,34号风机终于完成检修,重新转动的叶片发出有节奏的“呼呼”声,仿佛大海的呼吸。
1月19日,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一角(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林善传 摄
“这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瞬间。”黄志明告诉记者,检修完毕后往往已是黄昏,正是海上最美的一刻。
船舶缓缓归航,耳畔海风呼啸,此刻家的方向,万家灯火已徐徐亮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