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2小时前
在孩子的学习进程中,如何助力他们高效地掌握知识、提升学习能力,是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提出的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指导,强调通过构建合理的认知结构,帮助孩子搭建起稳固的学习框架,实现知识的有效吸收与运用。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将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认知结构是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它会影响个体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在孩子的小学阶段,认知结构的构建刚刚起步。以数学学习为例,最初孩子认识数字,从简单的数数开始,逐渐理解数字的大小、顺序关系。这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建立起数字与实际物体的联系,形成初步的数字认知结构。比如在教 “5 以内的加减法” 时,教师可以拿出 5 个苹果,先展示 3 个,再添加 2 个,让孩子直观地看到 “3+2=5” 的过程,这样孩子就能在头脑中构建起关于加法的初步认知结构。随着学习的深入,孩子开始学习图形知识,教师同样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如书本、积木等,让孩子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区别,从而构建起图形认知结构。在这个阶段,家长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简单的活动,如购物时让孩子帮忙计算价格、整理玩具时让孩子分类等,强化孩子的认知结构。
当孩子进入中学,学习内容更加复杂多样,认知结构的构建也更为关键。在物理学科中,学习力学知识时,学生需要理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如推箱子、扔球等,让学生先对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再深入学习力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构建起力学知识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还需要将力学知识与之前学习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因为在解决力学问题时,常常需要运用到数学计算。这种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有助于学生构建起更加完整、系统的认知结构。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要构建起历史发展的认知结构。从古代史到近代史,再到现代史,学生需要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时间轴、历史故事、案例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历史脉络,构建起历史知识的认知结构。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发生的背景、主要发明成果以及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让学生明白工业革命是如何推动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关于工业革命的完整认知结构。
为了帮助孩子构建良好的学习框架,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教育者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方式。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科的基本结构进行编排,让学生能够清晰地看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授新知识时,要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进行关联,帮助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意义。同时,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关注孩子认知结构的构建。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书籍、观看纪录片等,拓宽孩子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认知结构。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家长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思考,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强化他们的认知结构。
布鲁纳的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为我们引导孩子构建学习框架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通过认识到认知结构在孩子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帮助孩子构建和完善认知结构,教育者和家长能够更好地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建立起系统、完整的学习框架,提升学习效果,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孩子在知识的海洋中,凭借稳固的学习框架,不断探索未知,实现自我成长。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