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2小时前
欢度元宵节,许多地方会搭起绚丽璀璨的灯山。这灯山有个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鳌山。
在神话传说中,鳌山是大海中神仙居住的地方;鳌山下面由一只巨龟驮载着。古人在元宵节架起一座座灯山,大概是希望神仙也来一起欢乐吧。
元宵节架造鳌山,首创于北宋。每年,北宋都城汴京宣德门内、端门之前,都要高搭鳌山。山有多高、灯有多少层?宋代词人向子諲《鹧鸪天·紫禁烟花一万重》词中说:“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文人诗词中的数字不免有些夸张,据《宣和遗事》中说,大内前的鳌山高一十六丈,宽三百六十五步——高约50米、宽约750米!真如一座小山了。鳌山中间有两条鳌柱,长二十四丈(约80米),上盘金龙,龙口里点着一盏灯。两柱中间挂一大牌,上写八个金字:“宣和彩山与民同乐”。鳌山上的灯要从腊月初一点到正月十五。为何要这么早就点灯?因为怕变天下雨雪,妨碍行乐。到了正月十四这天晚上,大内城门上垂下一根红绳,一只仙鹤缘绳而下,口中衔着一道诏书。下面一员中使接过诏书展开宣读:“奉圣旨,宣万姓!”顷刻间,汴梁百姓“有似云浪”进入宣德门。宣德门上,立着四位大臣,向下抛撒金钱让百姓争抢。皇帝“凭御栏,圣颜垂视”着这热闹场面。十五日夜,鳌山下两壁八厢内,有二十四人向百姓赐酒,一人只许饮一杯。有诗为证:“灯火荧煌天不夜,笙歌嘈杂地长春。蟠桃宴罢流琼液,敕赐流霞赏万民。”
宣和年间的皇帝即宋徽宗,从这些文字看,这位风流皇帝很会享乐。不过仅仅过了三年,他便做了金人的俘虏。
金朝皇帝入乡随俗,进了中原之后正月十五也过元宵节,也在金中都燕京城张灯搭设鳌山。金世宗完颜雍崇尚节俭,大定十年正月十三,“命宫中元宵无得张灯”。然而这条禁令持续了多久呢?大定二十三年正月“辛巳,广乐园灯山焚,延及熙春殿”——正月十五这天,皇宫内灯山失火,火势蔓延,烧毁了熙春殿。(据《金史·五行志》)
元大都的元宵节更是热闹。皇宫里要举行盛大游行:前面打头的是高擎皇帝御座上的白伞盖,随后是众人抬着的释迦牟尼像和关羽像,簇拥其后的是举着各种器仗、旗帜的仪仗队,然后是大都城三百六十所寺庙的僧侣,敎坊司掌管的鼓乐队四百人,“兴和署掌妓女杂扮队戏一百五十人”,“祥和署掌杂把戏男女一百五十人”,仪凤司掌管的三个民族细乐队三百二十四人,还有金门大社一百二十队……首尾三十余里,吹吹打打,边走边唱边舞,绕皇城而行。“都城士女,闾阎聚观”。皇帝和后妃公主们,则坐在玉德殿门外的高大彩楼里观看。这叫“游皇城”,持续两天,至十六日结束。(据《元史》)
元大都的皇城内正月十五搭鳌山吗?肯定要搭的。有元代词人马致远的词为证:“春城春宵无价,照星桥火树银花。妙舞清歌最是他,翡翠坡前那人家,鳌山下。”妙舞清歌前的翡翠坡,不就是琼华岛吗!“星桥火树银花”说的是丽正门外那株“独树将军”,每到元宵佳节,树身上便挂满了诸色花灯。树的周围商贩云集,游人至此流连忘返。
明代北京城的元夕也搭鳌山。据《皇明通纪集要》记载,永乐十年正月元宵,明成祖朱棣下令在南京午门外搭建鳌山灯棚,并且“赐文武群臣宴,听臣民赴午门外观鳌山三日,自是岁以为常”,以彰显“天下太平、与民同乐”。明永乐年间大臣金幼孜《元夕赐午门观灯》诗中,头一句就是“鳌山高耸架层空,万烛烧春瑞气融”——“万烛烧春”这句诗很写实。陈宗的诗句中也有类似描述:“鳌峰千仞郁嵯峨,万蜡荣春洽太和”。前一句夸张鳌山之高,后一句实道灯烛之多。那个年代,蜡烛可谓是奢侈品,不是皇家,谁能点得起那么多蜡烛!
千万支蜡烛一齐点燃,非常明亮自不必说,火灾隐患也就非常之大。据《明史》记载:“永乐十三年正月壬子(十三),北京午门灾。”这场火灾《明实录》记载得稍翔实些:“壬子夜,午门外灯山火。有仓猝不及避而死者。”估计遇难人数不会少,其中还有一名军官:都督同知马旺。他由燕王府卫士一步步靠军功升到这个职位(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对于他的遇难,朱棣“甚惜之”。
或许是吸取了这次火灾的教训,鳌山后来转入皇城之内,不再与民同乐了。据刘若愚在《酌中志》中说:“寿皇殿(在景山北面)内安方圆鳌山灯,有高至十三层者。”夜幕降临,要靠小太监爬上去点燃这些灯。此外,乾清宫前的丹陛上,搭设了一座七层牌坊灯。上灯之后,钟鼓司的太监奏乐,同时燃放“奇花火炮、巧线盒子烟火、火人火马之类,诚所谓瞬息之乐……火烛担惊、靡费甚钜,思及民瘼,实可惜焉”——想想老百姓的疾苦,这么靡费实在可惜。刘若愚不过是个宦官,他的这种见识倒是难能可贵,但对皇帝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清朝的元夕,鳌山有时架设在养心殿里,有时架设在乾清宫里。大臣张英有《养心殿看鳌山灯恭赋》:“琉璃宵映蕊珠宫,绛蜡分行皎月同。山似蓬莱移海上,人疑鸾鹤戏云中。”架设在乾清宫有夏仁虎的《清宫词》为证:“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于几筵平。秋虫忽响鳌山底,相和宫嫔笑语声。”诗人注释说,元宵之夜皇帝在乾清宫设宴款待亲近大臣,酒席筵前盛开着温室培育出来的芍药、牡丹花。灯山之内安放着千万只蝈蝈、蟋蟀等秋虫,“奏乐即罢,蛩声唧唧,自鳌山出”,寓意着“万国来朝”。这些秋虫都是人工繁殖的。相比之下,清朝的皇帝们更会享乐。
如今人们也架设灯棚鳌山,那是为了欢度元宵节、庆贺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活,不能与昔日的鳌山同日而语。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