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Plus客户端10小时前
据报道,春节过后,在离新学期还有十多天的日子里,上海有中小学教师已经开始筹划家访。但是,多位班主任表示,部分家长和同学以各种理由不让老师上门。相关话题也登上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无独有偶,寒假开启前,深圳就有网友在留言板提出,建议取消家访。而日前浙江有家长在网上发起“是否喜欢教师入户家访”的调查,仅三天就有6200多位网友参与,5300多位投给了“不喜欢”,占比高达85.5%,在“不喜欢”的选项中,90后家长占到了46%。
提到家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年代感”。确实,随着新型社交关系的出现,传统实地走访的家访形式显得不那么高效。之前通讯不发达,面对面沟通几乎是老师和家长交流信息的唯一方式,但在即时通信迅速发展的当下,见面显然不再是沟通的必要条件,很多事情一个电话、几条信息就能交代清楚。再加上,现代人重视个人和家庭隐私的保护,入户家访有意无意地在突破这层边界感。这些都让家长对家访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产生质疑。
但教育的主体是人,当教育对象是鲜活的个体,那教育沟通不仅是一板一眼的对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和温度。隔着屏幕交流,多了方便快捷,却也少了几分亲近。家访能提供面对面交流的独特优势,比如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建立更紧密的家校联系,这些是线上沟通难以替代的。这个过程不只是信息的交换,也是情感的连接。
一年级教师向新生讲解小学课本。新华社发 黎寒池摄
或许,家长并非不理解家访的这层含义,也不是不想配合学校工作。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家访过于制式化,老师牺牲课余时间联系、安排,家长特意在家招待,但最终却流于形式,拍照签名留痕,这并不一定比其他方式提升了沟通效率,更难说达到了温情教育的效果,反而增加了双方的负担。
这使得家访的定位变得微妙。其实,家访场景和观念的变化折射的是家校关系的变化,家访争议的背后是家校共育的边界问题,家长担忧异化的家访带来的是异化的家校关系。如今家长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家校沟通方式更加多元,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家长们期待的是更加合理有效的沟通方式,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能够科学衔接,从而保持沟通渠道的通畅。这就需要重新厘定家校关系的性质,重构家校互信关系,在互相平等和尊重的前提下建立良好持续的互动机制。
小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新华社发 张维堂摄
“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对于家校共育,多方合作已基本达成共识。家访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方式。教育形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家访的模式自然也是如此,关键仍是家校间该以何种沟通姿态来面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