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02-19 08:46
程魁路/摄
2月18日清晨六点半,元宵节的红灯笼还未摘下,“海淀食堂”惠民餐厅已飘出阵阵饭香。前来就餐的居民、准备上学的孩子与热气腾腾的饭菜交织,勾勒出复兴路61号社区最温暖的画面。作为万寿路街道首家“海淀食堂”,这里不仅是一处填饱肚子的地方,更成为连接全龄居民、托起民生温度的“社区会客厅”。
便民食堂
全龄化服务的“家门口餐桌”
“三分钟下楼,八元吃饱,二十元吃好”——这成了复兴路61号社区居民的口头禅。“海淀食堂”惠民餐厅“藏身”于30号楼地下空间,却以535.5平方米的敞亮环境、116个餐位和每日600人次的接待量,托起了社区“舌尖上的刚需”。
一桌菜,暖全龄。清晨六点半,食堂已热闹起来。寒暑假的“小饭桌”前,孩子们捧着热粥;午饭时间,快递小哥小李正夹起16元的宫保肉丁,“量大管饱,比外卖划算”;而老年专区的张阿姨舀着少盐少糖的南瓜粥,和老邻居唠着家常。“这里像‘社区大厨房’,南北方口味都能满足。”居民陈彦良感慨。
后厨的烟火气是食堂的灵魂。6道凉菜、16道热菜、16种主食,全部现炒现做,拒绝预制菜。“我们得对得起‘良心餐饮’四个字。”大厅经理胡青山说。价格牌上,6-19元的区间让工薪族直呼“实在”,免费小菜、无限续加的米饭更成了“流量密码”。
这里无一不体现着细节里的“适老化”与“童趣化”。右侧新装的电梯载着轮椅缓缓下行,左侧楼梯转角挂着幼儿园孩子的“二十四节气”获奖画作。针对老人,食堂推出送餐上门和定制营养餐;对于双职工家庭,“小饭桌”服务解了燃眉之急。“以前寒暑假,孩子放假吃饭是难题,现在刷个卡就能安心上班。”家长王女士说。
社区纽带
从民生工程到情感地标
当民生工程注入人情味,食堂便成了社区治理的“金钥匙”。万寿路街道民生保障办公室科长王丽婧透露,第二家“海淀食堂”已选定址,2025年将实现27个社区养老助餐全覆盖。而眼前的复兴路61号食堂,正书写着温暖的剧本。
元宵节的灯谜会上,送餐员、退休教师、年轻宝妈因猜谜笑作一团。“过去邻居见面点头,现在能坐下聊半小时。”胡青山发现,食堂日均收集20条建议,从增加小米粥到调整辣度,居民们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周边居民也经历了从“吃饭难”到有个温馨的食堂聊家常。
作为“养老服务圈”的关键落子,“海淀食堂”惠民餐厅承载着万寿路街道的精细治理智慧。王丽婧算了一笔账:养老餐集配中心、社区助餐点与食堂形成三级网络,既能集约成本,又让新就业群体共享福利,“我们要让助餐服务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社区。”
据介绍,“502工作法”中的“5”就是构建爱心奉献服务圈、康体医疗服务圈、养老助餐服务圈、居家养老服务圈和文化娱乐服务圈这5个服务圈;“2”是完成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和养老助餐集配中心建设,搭建“两中心”平台打造区域养老服务高地。万寿路街道期待,用“502工作法”下出一盘居民满意的民生棋局。
当忙碌了一天的顺丰快递员杜辉龙晚上8点来到这里的时候,食堂灯光依旧温暖、饭菜正冒着热乎气……
从解决“一顿饭”到温暖“一群人”,万寿路街道“海淀食堂”惠民餐厅用一勺一饭做出“家的味道”,搭建起共享共治的美好家园。 (记者 景天)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