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闻客户端3小时前
三秦都市报-秦闻讯(记者 赵争耀)“千人千面,多彩多姿,非常逼真,仅秦俑的胡须就有24种,有的是络腮胡子,有的是八字胡,有的胡须垂下来……”近日,考古学家袁仲一在央视热播的纪录片《考古者说》中说。
时间回到1974年。在西安临潼,当地农民杨志发等人在打井时发现一些陶俑碎片,这些陶俑就是后来震惊世界的秦兵马俑。
沉睡了2000多年的地下奇迹重见天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著名考古学家袁仲一至今难忘那种激动喜悦。他对秦始皇陵兵马俑做了这样的概括:大、多、真。“大”在于“个头”,一般的陶俑仅有几十厘米高,而兵马俑则通常在1.8米左右;“多”在于数量,总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俑坑内共有约8000件兵马俑,如同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真”则是逼真,每一尊兵马俑不仅衣饰纹路、姿势、所持兵器各有差异,连脸型都各不相同,有“国”字、“申”字、“甲”字等多种,再加上表情、眉型、胡须、发型等的变化组合,堪称“千人千面”。
“千人千面,多彩多姿,不一样。”在央视纪录片《考古者说》中,袁仲一说,据他的观察和统计,秦俑的胡须就有24种,有的是络腮胡子,有的是八字胡……不同胡须也可以看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有的(秦俑)络腮大胡子,一看就是个莽撞汉,性格开朗;一看(秦俑)那个板状的小八字胡,贴在上唇那里,一看这个人比较机警;有的(秦俑)小胡子垂下来,一看就是一个非常文雅的人。”
兵马俑到底是谁做的,怎么会做得那么像呢?为探究这一谜团,袁仲一曾经用三个月的时间下坑给兵马俑“相面”,终于从兵马俑身上发现了人名,也就是工匠的名字。正所谓“物勒工名,以考其成”,由此可以推算出,参与兵马俑制作工作的足有上千人,来自全国多地。这样的研究工作,即使到他退休后也没有停止。
对考古工作者来说,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像一部厚重的秦文化史书,蕴含着各种各样的古文化信息。2023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考古发掘的成果,不仅新发现陶俑陶马200余件,进一步细化了秦俑军阵的排列规律,还明确了秦陵陶俑制作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比如,陶俑在塑出躯干后要进行二次覆细泥,先作铠甲等细部雕饰,然后再粘接单独制作的双臂。考古工作者还发现,在一些陶俑身上较隐蔽处,戳印或刻有陶工的名字,一部分为“宫”字头,如宫得、宫欬、宫藏、宫颇、宫朝等,他们技艺精湛,制作的陶俑较为精致,推测他们可能是来自秦国宫廷的工匠。还有一部分为“咸阳”字头,如咸阳危、咸阳午、咸阳敬、咸阳庆等,他们可能是民间工匠,大多来自咸阳,在宫廷工匠的指导和管理下,也能制作出合格的陶俑。兵马俑由朝廷出具统一制作标准,官方和民间作坊共同努力,完成这一规模庞大的工程。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