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模式口老街之北的翠微山南麓,一座古刹掩映在遮天蔽日的密林之中。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精美壁画名闻世界的法海寺。
法海寺壁画代表着中国古代壁画的最高水平。所绘的菩萨、天王、人物、禽兽,不仅形象美好,而且细节逼真。画中有一只狐狸,耳朵上的血管细如毫发,脉络清晰。最令人震撼的是水月观音像,璎珞闪闪,衣袂飘飘,周身缠绕着的白色轻纱,薄如蝉翼,若隐若现。英国女记者安吉拉·莱瑟姆1937年写了一篇报道:《发现法海寺》。其中赞道:“我敢说自己从未见过任何其他绘画能具有那么崇高和迷人的风格。”
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参加寺庙建筑、壁画绘制的画师工匠共169人,历时四年八个月完工。十五名宫廷画师的名字被镌刻在寺门前的《楞严经幢》上,至今仍保存完好。
法海寺的壁画水平为什么那么高?因为十五名宫廷画师代表着当时全国的最高水平。那么,又是谁有那么大能力,能把十五名顶级御用画师请来修法海寺?这个人是御用监太监李童。证据在一通立于法海寺之右的石碑上。撰写碑文的,是时任礼部尚书的胡濙。
胡濙可不是一般人,他是明成祖朱棣的心腹。朱棣的“靖难之役”打到南京,宫中火起,建文帝去向不明。从永乐五年开始,胡濙便奉朱棣的密旨,以“颁书”和寻访张邋遢的名义,前往江南各地寻访建文帝下落。直到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回到朝廷,赶到宣府去见朱棣。朱棣当时已经睡下,听说胡濙到来,立即起身召见他。胡濙把自己得到的消息向朱棣做了汇报,君臣密谈至漏下四鼓(约凌晨两点),胡濙才出来。从此朱棣放心了。也就是说,建文帝的下落只有朱棣和胡濙两人知道。他为李童撰写墓碑时,已经是六朝元老了。
李童的资格不亚于胡濙,他曾经是朱棣的贴身护卫。胡濙的碑文中说,李童,字彦贞,号朴菴,江西庐陵人,生于洪武己巳(1389)年,幼年时“天姿秀爽,举止老成,被选入寺”,为朱棣所宠爱,长大后多次随朱棣出征,每次他都身披甲胄,朝夕环卫左右。碑文中说,“甲辰,(李童)御上回京”——这句话大有深意。甲辰,即永乐二十二年,朱棣最后一次亲征鞑靼,在返京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为使皇位顺利过渡给朱高炽,朝臣们秘不发丧,将朱棣遗体封入锡棺中运回京城。据胡濙的这句话,负责护送锡棺的即是李童。所以,仁宗朱高炽继位,对李童“特加宠异”。宣德朝,李童扈驾,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汉王朱高煦,回京后得到厚赏。英宗继位,对李童“宠渥尤隆、付托愈重”。李童也更加“罄竭勤劳、督工趋事”,受到英宗蟒龙服和玉带的赏赐,恩宠之隆,超过同时的其他太监。进入暮年的李童为报答历代皇恩,将所得到的赏赐和积蓄全部用来购买木材砖瓦颜料,创建了这座庙宇。
景泰三年秋天,李童的旧病发作,“医莫能疗”,于景泰四年(1453)夏五月十四日病逝,享年六十有五。景帝得知后“深加悯念”,赐钞五千贯作为丧葬之费。他生前的“同居义嗣谭等”,将他葬在了法海寺之右。胡濙的碑文中说,李童历事五朝,受到各代皇帝的宠眷,恩宠“有隆无替”——只增不减。而且他“平昔绥和下士,抚以慈仁”,从不恃宠作威,人们乐于听他召唤,而且“事集而人欢”。所以,今天游览法海寺,在欣赏那些高水平的壁画时,不应该忘记李童这个人。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