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04-16 18:19
奔流新闻讯(记者欧阳海杰 实习生 宋夏楠)癌症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和长期累积效应导致的,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癌症的重要因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约30%-50%的癌症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哪些?日常生活中如何降低和预防癌症发生?4月16日,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甘肃医院副院长王军进行了科普解答。
9类致癌因素需要关注
以下这些常见的致癌因素,需要格外关注。
1.吸烟和二手烟暴露。吸烟与二手烟暴露几乎和所有癌症的发病都存在关联。烟草中含有70多种致癌物,如苯并芘、亚硝胺等。这些致癌物能够直接对DNA造成损伤,进而诱发细胞发生突变。
2.过量饮酒。过量饮酒会致使消化道系统癌症频发。酒精(乙醇)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是一种强致癌物,它不仅可以破坏DNA的结构,还会干扰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
3.不良饮食习惯。诸多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增加患癌风险。长期食用加工肉类,如培根、香肠、火腿等;高盐、腌制食品,如咸鱼、咸菜、腊肉之类;长期保持烫饮烫食习惯,以及高糖、高脂、高油饮食,另外烧烤类、煎炸类食物等,在制作或食用过程中都会产生致癌物质,最终可能引发癌症。
4.慢性感染。一些慢性感染也与特定癌症密切相关。如HPV 病毒感染容易引发宫颈癌;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癌;EB病毒感染会引发鼻咽癌;幽门螺杆菌(HP)感染则有可能诱发胃癌等。
5.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癌症发生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大约5%-10%的癌症与明确的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以家族聚集性癌症为例,它往往是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家族成员共同暴露在诸如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致癌环境中,也会增加患癌几率。
6.缺乏运动和肥胖。缺乏运动以及肥胖问题会带来一系列健康隐患。肥胖容易引发慢性炎症,还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例如雌激素、胰岛素水平升高。
7.长期熬夜。长期熬夜以及昼夜节律紊乱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夜间灯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进而影响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
8.紫外线过度暴露。若长期进行日光浴,日常不注意防晒,或者有晒伤史,都可能因紫外线过度暴露,增加患皮肤癌的风险。
9.慢性压力和心理因素。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下,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炎症水平升高,这种身体内环境的改变可能会促进癌症的发展 。
接种疫苗可及早防癌
“癌症不可怕,科学防癌、健康生活最重要。”王军说,癌症防控是一场需要代际接力的马拉松,涵盖预防、早期筛查、精准治疗以及长期管理等多个环节。
一级预防可降低癌症发生风险,首先要规避致癌因素。坚决戒烟,包括纸烟、电子烟,同时也要拒绝二手烟的侵害;限制饮酒量,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做好防晒措施,这有助于预防皮肤癌;减少加工类食品、红肉以及腌制类、油炸类、烧烤类食品的摄入。要积极接种疫苗,接种HPV疫苗,能够有效预防宫颈癌、口咽癌等疾病;接种乙肝疫苗,则可降低患肝癌的风险。
在饮食方面,应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蔬菜,以及富含抗氧化剂的食物,像蓝莓、含有番茄红素的食物等,同时要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取。
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也要注意控制体重,将身体质量指数(BMI)保持在18.5 - 23.9之间。
二级预防则要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有吸烟史的肺癌高危人群,建议每年接受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这一举措可降低20%的死亡率。40岁以上的女性,每1-2年应接受一次乳腺钼靶检查和超声检查。45岁以上人群,需定期接受胃镜检查。若检查发现到可干预的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症状,可在内镜下进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后5年生存率能达到95%以上。
从50岁起,可每10年进行一次肠镜检查,或者选择粪便潜血检测(FIT)。妇科有慢性炎症的女性推荐采用HPV检测联合宫颈细胞学(TCT)的检查方式,预防宫颈癌。乙肝携带者每6个月需进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并配合甲胎蛋白(AFP)检测 。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梁秋燕
欧阳海杰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