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1小时前
在网络直播PK中,网络主播们拼才能、拼人气、拼流量,以此来获得粉丝“打赏”。这里本应是展示才艺与创意的地方,然而,有些主播却将直播PK异化成“骗赏”工具。
四川成都的李女士在网络上刷到了这样一位网络主播,他家境富裕并且乐善好施,还口口声声宣称,直播只为回馈善良的人,只要给他打赏,他就为身陷困境的粉丝慷慨解囊。不过,当李女士给这名主播刷了直播礼物后,不仅没有获得他的帮助,反而还被拉黑了。
2024年2月,李女士刷到了一名叫作刘阿乐的网络主播,他说自己在成都开了一家贸易公司,开直播就是为了跟直播间的家人们交交朋友、聊聊知心话。在直播中,主播随机接到了一位网友的连麦,这名网友自称生活遇到了困难,希望得到主播的帮助。
网络主播出手阔绰 直播中就给粉丝转账
李女士和许多网友一样,被这样一位乐于助人又出手阔绰的网络主播所吸引,停留在了直播间里。在接下来的直播中,主播又给一名自称躺在医院里急需用钱的粉丝转账了一万元。
只要在直播中申请跟主播连麦,说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就能获得主播的帮助。这名网络主播接二连三地向几名网友“扶危济贫”,这让李女士对他多了几分信任与敬佩。
点进刘阿乐的个人主页,李女士发现,主播一共有1.1万名粉丝,视频展示区域显示“暂无内容”,此时,神秘多金的阿乐让李女士愈发好奇起来。
报案人 李女士:他说他帮助好多好多人,问我有什么困难,直播后私信我。
然而,就在这时,直播间里出现了一名不速之客,和刘阿乐起了争执。
两名网络主播一较高下 请求粉丝多多打赏
这名女主播突然闯进刘阿乐的直播间,双方因为蹭流量的事情发生激烈争吵,并约定打一场PK,比赛看谁收到网友打赏的直播礼物更多,谁就获胜。刘阿乐在直播中表示,自己并非要与对方主播一较高下,而是想为支持自己的家人们争一口气。
言语中,主播刘阿乐似乎在暗示着什么,好像只要在直播中刷了礼物,给他撑了场面,直播结束后他就会为刷礼物的人解决生活难题。看到宽厚善良的阿乐受了欺负,并且基于相信主播真的会回馈粉丝的心理,李女士立即充值,给阿乐送去了打赏。
在网络主播的言语刺激下,李女士陷入了为阿乐撑腰打赏的“无底洞”,开始不断地充值,不断地为阿乐送去了直播礼物。不过,由于刘阿乐收到的礼物没有对面的主播多,最终还是输掉了这场PK。
两名网络主播话锋一转,又开启了第二场直播PK。一样的话术、一样的套路,李女士又为阿乐送去了许多直播礼物。
报案人 李女士:PK了一局二局三局四局,我觉得不对劲,怎么越打越多。
在直播PK中,无论刘阿乐是输是赢,两个网络主播总有理由或借口,再开启下一场PK。直到直播间里没有网友再给主播送去礼物,刘阿乐匆匆下了播。
报案人 李女士:直播结束我就跟他私信,他就把我拉黑了。
送出8000多元礼物 意识到被骗报警
当发现被网络主播拉黑后,李女士终于冷静了下来,算了算,自己前前后后已经给他送去了价值8000多元的直播礼物。这时李女士突然醒悟,自己一定是被骗了,于是赶紧报案。
这名网络主播究竟是不是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是一名所谓的成功人士?给铁杆粉丝所谓的“回馈”又是几分真几分假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办案民警对刘阿乐的直播间展开了进一步调查。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浆洗街派出所民警 尹菲:通过李女士提供的号码搜索到这个主播正在直播。我们观察他的直播,每天直播的内容都是一样的。主播说要找铁杆粉丝进行连麦,连麦时粉丝就会说自己遇到了什么困难,比如腿摔断了、在医院里看病没钱等等,反正就是要得到主播的经济支持,之后主播就会给粉丝“转账一万元”。在和所谓的粉丝连麦之后,就会突然有一个人和他连线,两个人先互相喷,激化矛盾来调动粉丝保护的欲望,双方约定好不能使用自己的钱来进行充值打赏,必须要用粉丝的力量,就这样让粉丝不断地充值刷礼物。
不同的主播相同的话术 类似案件多有发生
在调查中警方发现,刘阿乐每天的直播话术如出一辙,巧合的是,对面的主播每次也是以相同的套路向网友索要礼物打赏。双方的直播间人数往往并不固定,少则几百人,多则几千人不等,无条件相信他们的人设并送去打赏的网友,不止李女士一人。
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 方强:通过市局在全市警情的梳理、案件的串并后,发现了成都还有几家分局都有类似的案件。
而这些被害人无一例外,都没有收到主播所谓的任何回报或反馈。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民警 童炜:其实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肢体语言都是在暗示粉丝,如果刷礼物,下播后会得到高额的报酬。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中队长 李雷熠:没有一个人是接收到返还的,如果找他们私信要返还,给他们发留言或发语音,只要发了通通拉黑,他们就是这种一锤子买卖。
由于这起案件涉及网络直播诈骗,隐蔽性强,成都警方迅速成立专案组,对案件进行侦办。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中队长 李雷熠:直播平台也接到了大量的群众投诉,他们收集了很多相关投诉信息过后,把相关数据发给了我们。这个案件我们成功和直播平台的数据对上了,在市局的指挥下,对这个案件开始了全方位的研判。
从未回馈粉丝 连麦人都是托儿
在进一步调查中,警方发现,刘阿乐实际名为刘某,他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贸易公司,也并没有回馈过任何一名网友,直播打赏就是他主要的收入来源。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民警 童炜:他有的直播是一个老板,员工有一两百个人;有的视频他又变成了在直播平台带货的人设。每个视频里他最先开始都会连麦一个粉丝,每次粉丝都会收到“支付宝到账一万元”的录音。因此我们初步判定连麦粉丝应该和他是一伙的。
虚构身份 直播资助陌生人虚假情节
在同一时期,有许多类似刘某这样的网络主播活跃在直播平台上。有的是“高富帅在直播PK中帮辍学女学生赢学费”、有的是“白富美给保洁工人无偿打款”。
警方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回馈粉丝的桥段完全是虚构的,被接济的网友是托儿,对面的主播是同套路开播的骗子,目的就是让网民停留在直播间,先取得信任,再通过直播PK实施诈骗。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中队长 李雷熠:这些人作案成本是很低的,他只需要一台电脑、一个摄像头就可以开播了,大量的嫌疑人散落在全国各地。
同一类型诈骗直播 牵出背后MCN公司
经过梳理线索,警方发现有5000多人观看同类直播上当受骗,涉案金额超过千万元。那么,网络上为什么会在同一时期出现不少同一类型的诈骗直播?公安机关发现,虽然这些涉案主播散布在各地,但是他们都和成都一家MCN公司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成都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教导员 方强:网络都是实名登记,但是用户看的都是网络名称,并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来侦查,并结合他的网络视频来甄别,最终确定到底是谁在做这个事情。
梳理资金 发现部分打赏收入流入同一账户
警方围绕这些直播账号的使用人展开了调查,虽然有些账号的实名认证和实际使用人无法一一对应,但是通过对涉案视频账号中的资金进行梳理,民警发现这些直播打赏的收入,都有一部分流入了同一个对公账户内。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民警 童炜:通过我们从平台调取的数据发现,这些主播都在一个公会。公会里面所有人部分的直播收益都会进入公会。于是我们调取了公会的注册信息,发现这些主播都在四川见正传媒有限公司注册的公会中。
确定直播诈骗幕后操控者 揭开运作套路
警方发现,这家传媒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是一名叫作郑某的男子,同时,他也是一名主播。
在掌握确凿证据后,警方对郑某以及主播刘某等人同步展开抓捕。据调查,在成立之初,该公司确实曾以合法合规的方式,通过签约主播直播盈利。然而,郑某在一次直播中,偶然发现通过编造剧本、树立人设可以骗取粉丝打赏,并且收入不菲。此后,公司的运营就逐渐偏离了正轨。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民警 童炜:郑某在2023年11月份偶然的发现这种立人设、暗示给粉丝回报的直播很赚钱。他就开始在他们公司搞这种诈骗的直播。
在郑某看来,在网络上以这样的方式直播,远比主播们比拼才艺获得打赏,收益大得多。此后,郑某一改公司以往的运营模式,号召大量主播投入到了“剧本”直播中。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民警 童炜:他开始写很多剧本,拿给了他们公司的运营,让运营去教下面的主播怎么建立自己的人设、怎么说话、怎么PK。
用话术激发粉丝“保护欲”“胜负欲”
在抓捕现场,民警发现了大量该团伙制作好的话术和剧本,从人设打造到台词互动,直播中的每个环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
主播们按照剧本演绎特定角色,通过连麦“托儿”烘托直播间气氛,一步步引起粉丝共情,言语间不断暗示着高额回报。在PK环节,主播的相关话术或是煽动“保护欲”,或是刺激“胜负欲”,最终目的就是让粉丝围观并打赏。
等直播完收到了粉丝的打赏之后,这些主播就会将送礼物的粉丝拉黑,第二天,再以同样的套路继续开播骗钱。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中队长 李雷熠:他的每场直播都会直到没有人再给他们刷礼物为止,因为他知道他不会返还,所以这一场他能骗到多少就骗到多少。骗完了再进直播间就有可能当场揭穿他们的骗局,所以他马上就把你踢出直播间并拉黑,让你再也进不去直播间。
轻信网络主播人设 有人被骗掏空积蓄
成都警方对多名涉案人员展开抓捕,截至目前,已抓获77名犯罪嫌疑人。在调查中,民警了解到,许多为涉案主播送去打赏的网民,家境都并不宽裕,由于轻信了主播仗义疏财的人设,有些被害人甚至掏空了积蓄,孤注一掷希望获得被救助的机会。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民警 童炜:一个人当时腿骨折住院,看到了主播的视频,搭上7万多元,这7万多元全部是用来做手术的钱。直播完以后他寻求主播帮助,并说打赏的钱都是治疗的钱,结果主播直接就给他拉黑了。
目前,包括郑某在内的4名主要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已被移送至检察院审查起诉,其他涉案人员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成都市公安局武侯区分局刑警大队中队长 李雷熠:首先,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不要轻信网络上的自我介绍,在网络里每个人都可以虚构过往经历、知识水平、经济收入、人设。第二,在网络上不要轻易转账,不光是银行卡对银行卡,包括打赏。第三,在网络上能挣快钱的渠道绝大部分都是骗人的,所以看好自己的钱包就是防骗最好的办法。
哄骗式“求打赏” 涉嫌诈骗罪
本案中,涉案主播并没有清晰承诺返利,但是他们设立虚假人设、依靠话术剧本哄骗式“求打赏”,同样涉嫌诈骗。那么,这种引诱打赏的行为,相关主体又该如何有效进行规制呢?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犯罪团伙通过在互联网直播构造虚假人设、虚假场景、虚假故事情节,他实际是在表演,但是观众并不知道他在表演,这个类似于电信诈骗的延伸。如果单独切片来看,只看他直播间里PK时喊麦的流程,既没有承诺也没有强制,可能构不上诈骗。但如果看他整个视频和直播,发现这是一个长期沉淀、长期洗脑和长期影响之下,导致观众被骗的行为。所以我觉得判断性质到底是属于诈骗还是重大误解,是民事上的问题还是刑事上的问题,不能仅看他一次直播的个别切片,而要整个过程来看。我觉得这也是犯罪分子比较狡猾的地方。
近年来,司法机关持续发力,依法严厉打击整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中央网信办发布的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中,特别提到整治网络直播打赏乱象,打击利用高额返现吸引打赏、情感伪装诱导打赏等突出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直播打赏变成了一个非常重要、老百姓关注的点,也是“清朗”行动的治理重点。这说明直播打赏虽然是一个新的经济模式,但它必须是依法依规地健康发展,不能脱离法治的轨道。
专家指出,从事网络直播活动不仅要要求网络主播严守法律和道德底线,更需要平台方加强内容审核,对于主播的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及早处置,真正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义务。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我建议要设置一个跟信用挂钩的在线人数和打赏上限。任何一个主播如果把自己的信用看成整个直播环境中第一生命的话,就不会出现此类情况。
专家建议追究MCN公司管理失职责任
本案中,涉案网络主播均在郑某设立的MCN公司旗下签了约。专家指出,平台方在监测到同一MCN公司旗下主播受到多条同质类举报以及投诉时,应该考虑对MCN公司进行更为严格的处罚,追溯公司管理失职责任,形成“举报—处置—追责”的链条管束。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如果一个MCN机构下属的账号出了问题,那么MCN机构本身其他的账号以及整个传播就应当受到影响,这样一来管理起来相对科学。不能一个MCN机构里面既获利,账号又出问题。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保护用户的权利,另外一方面对平台的健康发展也有好处。
专家表示,任何以“炫富”为名索要打赏、转账的行为都值得警惕,其中很有可能暗藏骗局。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朱巍:很多人其实抱着看热闹的心态,但是看热闹的心态意味着直播间人数会增加。直播间人数一旦增加了,就真的会有人在直播间里刷礼物、刷钱。不要相信直播间里一些网红的承诺,这只是一个话术,如果他真的像他炫耀的那样,怎么可能要求你在互联网上打赏,正常情况下这是很难出现的,所以我觉得作为普通消费者要擦亮眼睛。
来源|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柴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