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3小时前
一笔“糊涂账”引发近三年的官司,朋友为此反目,母亲常年着急上火,最终,当事人找到市检三分院。检察官逐一核实了300多条“流水”,并向债务双方一一说明,最终双方达成和解。近日,申请人王女士自愿撤回监督申请,案件依法终结审查。
“我们真的不欠这么多钱!”自打2022年5月,王女士就陷入了这场债务纠纷“泥潭”,当她近期申请检察机关监督时,其工资卡已经被法院冻结,住房也面临被司法拍卖的危险。王女士心急如焚,检察官几次安抚其情绪,她才把事情说明白。
原来,2019年4月,王女士的儿子温某向朋友张某借款30万元,以防万一,王女士同意以自己的名义签字借款。王女士说,借款后,温某偿还了部分利息,自己也在2021年底给张某转账4万元。此后,在2022年5月,张某把王女士诉至法院,要求其偿还剩余本金及利息。王女士认为实际用款人是自己的儿子,而且还款总额远超张某主张的数额。
法院经审查认定,王女士参与还款且未否认利息约定,结合微信聊天记录中其对利息的默认,判定王女士与张某之间借贷关系成立,判决王女士需偿还借款本金27万余元及利息。
上诉和申请再审均被驳回,王女士向检察机关申请监督,并提交了微信转账、支付宝交易流水、银行转账记录等新证据。
办案组受理案件后发现,王女士在一审、二审和申请监督阶段,每次计算的还款金额都不相同。
“核实具体还款数额,是本案的破局关键!”根据这个思路,检察官不局限于“书面审查”,而是对当事人提交的微信转账、支付宝流水、银行转账记录等300余条明细逐一核查,同时,通过重新梳理还款时间线,并结合法院判决书中的还款认定逻辑,一条一条确认双方往来金额是还款还是其他经济往来。
最终,办案组发现法院判决未包含7个月利息金额,应重新计算未还借款本金。经重新核算本息,检察机关确认实际未还借款本金为18万余元。
“我明白,您是出于亲情帮着儿子借钱,但是‘签字担责’,这笔借款是您签的字,您就得承担还款责任。”检察官一面向王女士阐明其作为签字债务人的法律义务,一面说明检察机关重新核算后的应还款金额。
同时,检察官也向债权人张某出示核查后的客观新证据,释明民事检察监督的标准及流程,对每一笔款项如何认定也做了细致解释。
本案历经两年多尚未执行完毕,王女士的工资卡被查封,唯一住房面临被拍卖的困境;张某也因长期追债未果而筋疲力尽。在检察官的调解下,双方初步达成和解意向。
随后,检察官联系执行法官,查明这些年已执行金额,在应还18万余元借款本金及利息的基础上,扣减已发放的案款,计算出截止至2025年2月,王女士剩余未执行款项为11万余元。
此后,又经过二十多次的沟通,王女士、张某均认可了检察机关核算结果,最终达成王女士还款8万元的和解金额。
近日,王女士、张某、承办检察官与执行法官齐聚法院执行局调解室,双方签署《和解协议》并当场交付现金。王女士向检察机关撤回监督申请,执行案件和解并履行完毕,执行法官当场通过法院执行系统解除了对王女士名下房屋、账户等财产的查封冻结。案件至此画上圆满句号。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