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04-25 10:09
戴维可是‘电解之父’,他通过电解实验发现了多种新元素,彻底改变了化学元素认知的版图,徐寿怎么能和他相提并论!” 在一场化学史研讨会上,西方化学史专家约翰逊言辞激烈,挥动着手中的资料。
“徐寿作为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他翻译化学著作、传播化学知识、创办科技期刊,为中国化学的启蒙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怎么就不如戴维了?” 中国化学史研究学者李华毫不退让,眼神坚定地反驳道。
这场关于中国 “化学先驱” 徐寿与西方 “电解之父” 汉弗里・戴维的争论,引发了人们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化学发展历程的思考。要探究徐寿相比戴维 “差在哪”,我们需从两人的学术成就、研究方法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18 - 19 世纪的英国,科学革命浪潮正汹涌澎湃,汉弗里・戴维就诞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他凭借着对科学的无限热情与卓越的实验天赋,在化学领域掀起了一场 “电解风暴”。1807 年,戴维将潮湿的氢氧化钾放在铂制的小盘上,并用导线将其与电池相连,通过电解的方法,成功分离出了金属钾。在电解过程中,他敏锐地观察到,在负极产生了一种具有金属光泽的小球,这种小球能够在水面上剧烈反应,发出耀眼的火花。随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电解氢氧化钠,分离出了金属钠。这两种金属的发现,在当时的科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金属元素的认知。
此后,戴维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1808 年,他利用电解法,成功发现了钙、锶、钡、镁等多种金属元素。他通过不断改进电解装置和实验条件,深入研究不同化合物在电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例如,在电解石灰(氧化钙)时,他经过多次尝试,调整了电解质的成分和电解电压,最终成功得到了金属钙。戴维的电解研究不仅丰富了元素周期表的内容,还为化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让人们认识到电解可以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用于分离和制备新物质,他也因此被誉为 “电解之父” 。
而在中国,徐寿生活在 19 世纪中叶,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困境,传统科学发展缓慢,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几乎不为人知。面对这样的局面,徐寿毅然扛起了传播化学知识的大旗。1868 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成立,徐寿与英国传教士傅兰雅合作,开始翻译西方化学著作。在翻译过程中,他面临着诸多难题,比如化学元素名称的翻译。当时,中文中并没有现成的词汇来对应西方的化学元素。徐寿创造性地提出了音译结合意译的方法,根据元素的英文发音,选取读音相近且具有一定意义的汉字来命名。例如,将 “钠”(sodium)音译为 “钠”,既保留了读音,又让人联想到金属的特性;“钙”(calcium)则取 “丐” 的读音,结合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特点,赋予了新的含义。通过这种方式,他翻译了《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多部重要著作,将西方近代化学知识系统地引入中国,为中国化学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除了翻译工作,徐寿还积极投身于化学实践。1862 年,他在安庆军械所参与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 “黄鹄” 号。在建造过程中,他运用自己的化学和机械知识,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例如,他对船体材料进行分析和改良,通过研究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提高船体的强度和耐腐蚀性。1876 年,徐寿与儿子徐建寅等人创办了中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该期刊介绍了大量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包括化学实验、化工工艺等内容,成为当时中国科技工作者了解世界科技动态的重要窗口。
从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和突破性来看,戴维的成就无疑更为突出。他凭借电解实验,在短时间内发现了多种新元素,这些发现是前所未有的,彻底改变了当时人们对化学元素的认识,为化学学科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而徐寿的主要贡献在于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他通过翻译著作和创办期刊,将西方已有的化学知识引入中国,虽然没有在理论上取得像戴维那样的突破性成果,但他的工作让中国了解到了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为中国化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促进了中国化学教育和工业的起步。
在研究方法上,戴维依托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实验条件,采用精确的实验仪器和严谨的实验设计,通过控制变量等方法深入研究电解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而徐寿所处的时代,中国缺乏专业的科学实验设备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他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对知识的理解,在有限的条件下进行探索和实践。尽管如此,徐寿依然能够在化学知识传播和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其努力和智慧同样值得敬佩。
从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看,戴维所处的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受到高度重视,有完善的科研体系和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为他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而徐寿在中国面临着封建制度的束缚、传统观念的阻碍以及科技基础薄弱等重重困难,他能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推动中国化学的发展,实属不易。
中国 “化学先驱” 徐寿和西方 “电解之父” 戴维,由于所处时代和环境的不同,在化学领域的成就和贡献各有侧重。戴维在化学理论和元素发现上取得了开创性的突破,而徐寿则在化学知识传播和中国化学事业的启蒙与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不能简单地说徐寿相比戴维 “差在哪”,他们都在各自的领域为化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共同推动了人类化学事业的进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