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8小时前
春山暖日和风,驱车前往孟津区朝阳镇石沟村,还未进村,便有花香扑鼻。
早上6点,晨曦初露。洛阳千卉谷牡丹芍药鲜切花基地内,洛阳红热烈似火,赵粉娇柔如霞,姚黄尊贵典雅……花田铺展的山间,700多种牡丹肆意绽放。
来自石沟村的农民园艺师轻抚花枝,一剪一落间,牡丹便从枝头跃入竹篓。剪切、分拣、清洗、包装、冷藏、装箱……一枝枝鲜切花被运往全国各地,乃至中亚、欧洲、东南亚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20亩小试牛刀起步,到眼下400余亩遍地开花,我们已成为洛阳最大的鲜切花基地。”望着远去的冷藏车,洛阳千卉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勋感慨道。这位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已经在邙山上深耕牡丹种植7年。让他坚守至今的,不仅是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更是这里千年文脉滋养的深厚底蕴。
“芳名就叫洛阳花,邙山岭上是我家……”从牡丹仙子的佳话,到武皇贬花的传说,一个个洛阳牡丹的故事,皆与邙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由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昼夜温差大,这里自古便是洛阳民间牡丹育种基地,芬芳千年,流传至今。
“跟客户一说‘洛阳牡丹’,国色天香的文化内涵便无须多言;而说起邙山牡丹的历史和传说,更是引人入胜,给产品增添了文化气息。”杨勋说,随着牡丹文化品牌的打响,基地供应花店数量从去年的2300多家猛增为今年的3400多家。
春江水暖鸭先知。说起文化加持下洛阳牡丹的火爆,电商主播、导游地接等一线工作者的体会,比数字来得更直观。
“我们的基地北依邙山,南临洛水。不到百元,就能把国色天香带回家……”面对镜头,电商主播李水寒话语间满是自信。曾经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直播电商比赛中拿到二等奖的她,一毕业就毅然选择了加盟基地。
“昨天一举跻身绿植类全国前三,营业额4万元,但这还不是最多的。”说起“战绩”,李水寒不动声色,“旺季时月收入轻轻松松过万。”
临近晌午,一袭汉服、一把折扇,旅行社地接导游杨赫然风度翩翩。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是千年前欧阳修对洛阳牡丹的赞叹。‘洛阳地脉’说的便是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站在基地观景台上,杨赫然用一句开场白,道尽洛阳北邙牡丹的底蕴。
在他面前,来自广东的游客穿行阡陌之间,或俯身轻嗅,或拍照留念。介绍完毕,杨赫然拨动音箱,一曲《寻洛》悠扬地回荡山谷:“梦聚洛阳锦绣,共赋诗中游……”
“洛阳牡丹‘活’了,脑海中想象着十三朝古都的盛世景象。”慕名而来的游客张女士说。
国色之姿、邙山之韵,一朵花富一方百姓。眼下,基地打通了电商销售、文旅研学、文创产品等多元发展渠道,去年产值700万元,今年有望突破千万元,实现线上线下两开花,一产三产双丰收。
近年来,我市围绕打好“国花牡丹”牌,深入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拉长牡丹产业链条,持续叫响“洛阳牡丹甲天下”品牌。孟津区在朝阳、送庄、平乐、常袋等片区种植牡丹1.2万亩,打造观赏类、文创类等牡丹产业新“风口”,鲜切花产销量居全国前列。
暮色四合时,满载牡丹鲜切花的货车蜿蜒在邙山古道,续写着新时代的“洛阳牡丹记”。
“我们计划对接更多国内国际经销商,把洛阳牡丹的故事讲给全世界。”望着晚霞晕染的牡丹花海,杨勋信心满满地说,“看吧,到明年,邙山上的牡丹花会更多、更旺、更美!”(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张锐鑫 通讯员 郑占波)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