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04-28 17:13
小亦从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了解到,随着2025年春季进入尾声,北京经开区鸟类家族迎来四位“新成员”:小白额雁、白冠攀雀、中华仙鹟、棕腹大仙鹟。其中,小白额雁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仙鹟、棕腹大仙鹟更是为该鸟种在北京市的首笔记录,进一步丰富了首都及经开区的鸟类多样性图谱。
△小白额雁。王志军/摄
△中华仙鹟。陈金贵/摄
△棕腹大仙鹟。刘天祺/摄
△白冠攀雀。王丽斌/摄
据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监测人员介绍,小白额雁此前多在北京北部的湖泊或河流越冬,3月在南海子公园发现的这只,推测为迁徙途中来到南海子公园宽阔水面补充食物和体力。白冠攀雀常在我国西北地区生活,去年首次在北京地区记录,此次现身经开区尚属首次。而来自我国中南部及青藏高原东部的棕腹大仙鹟、中华仙鹟更是稀客,他们在北京的首次现身,为鸟类迁徙路线和生态习性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自2021年北京经开区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行动以来,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监测人员持续跟踪区域内生物物种的动态变化,此次新发现的鸟类,正是经开区做好长期监测和生态保护工作的直观体现。经过不懈努力,亦庄新城范围内鸟种已从2022年的306种增加到目前的325种,两年时间新增19种鸟类。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新鸟种记录均为观鸟爱好者率先发现并分享。近年来,公众对鸟类监测的参与,为政府的管理和科研单位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数据基础,成为鸟类保护的重要力量。
随着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亦庄新城正成为更多珍稀鸟类的“中转站”与“栖息地”,人、城自然和谐共生的图景越发清晰。未来,北京经开区将持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谱写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的“亦庄篇章”。
编辑:徐祎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