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6小时前
垃圾桶旁、厕所隔间,这些普通人恨不得捏着鼻子路过的地儿,却是保洁员小坐、喝水甚至吃饭的场所;工具间、拖把池的夹角,这些转身都费劲的角落,却是保洁员更衣、小憩的空间;在地下停车场、楼道等人来人往的地方,保洁员的午休被频频打断……据新华社报道,“厕所的最后一个隔间”近日成为热议话题。网友纷纷晒图,反映不少地方保洁员的休息条件不佳,有的只能在卫生间隔间里休息。
“宁可一人脏,换来万人净。”清晨,当大多数人还在梦乡时,保洁员就已经开始清扫;夜晚,当众人散去,保洁员仍须清理公共场所的垃圾。从高档写字楼到地下超市,每一处干净整洁的环境,都离不开保洁员的辛勤付出。但令人心酸的是,很多保洁员难以拥有一个体面、舒适的休息区。劳动法明文规定,用人单位应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劳动条件,保障其休息的权利。保洁员的休息权显然成了被遗忘的角落。
据报道,保洁服务通常是被外包出去的,采购服务的企业关心的是服务质量,三方公司算计的是成本与收益。哪一方来为保洁员辟出一块休息区,往往相互扯皮。在人流量较大的场所,保洁员需要不停地换垃圾袋、擦台面,根本停不下来,即便用人单位安排了休息区域,也常常碍于距离较远,不得已要在厕所隔间等角落歇脚。还有的用人单位制定奇葩规定,要求保洁员“24小时随时准备应对检查”“坐下休息会被罚款”等,倒逼保洁员“一天到晚都在干活”。没地方休息、没时间休息、没制度保障休息,是保洁员在“厕所最后一个隔间”里面临的困境。
日常生活中,人们享受保洁员提供的服务,却或多或少看不见他们的存在;保洁员缺少专门的休息室,则是用人单位习惯性地选择忽视他们的权益。据报道,这样的无视和偏见,在不少地方正得到纠正。今年3月,华东政法大学的校长信箱收到多名学生建议信,希望在校园内设立专属保洁休息室,半个多月后,学校即设立保洁就餐室;广西某商场除设有固定休息室,还在距卫生间不远的地方安装折叠椅,供保洁员临时休息。在社交平台上,很多年轻人接力呼吁,希望为保洁员就近留一间可以吃饭、喝水、打个盹儿的休息室。
休息权无处安放、需要“见缝插针歇脚”的,不止保洁员。环卫工、建筑工人、保安、货车司机,同样期盼能保障休息、保证体面、有获得感的工作环境。一间小小的休息室,事关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一线普通劳动者的工作处境,是城市文明的刻度,折射城市关怀的温度。为普通劳动者提供更好的工作和休息环境,保障他们的体面与尊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应有之义。
关爱与接纳每一名普通劳动者,看见与尊重每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权益,才可能让更多保洁员从“厕所最后一个隔间”走出来。当更多劳动者群体走出被遗忘的角落,被看到、被善待,城市文明水平必将向前再迈一大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