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新闻客户端5小时前
4月29日,在纪念越王勾践剑发现60周年活动现场,湖北省博物馆发布了越王勾践剑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越王勾践剑剑身含锡量约18%~20%,推测要经过7道制作工序,其中,表面菱形纹饰采用“热镀锡”工艺,繁复而精细,反映了2500多年前高超的铸剑水平。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越王勾践剑1965年出土至今60年间,对其开展过两次系统性科学检测和工艺研究。其一,1977年底,在复旦大学开展了勾践剑质子X荧光检测,确定了剑表面不同部位的合金成分,也对黑色菱形纹的工艺开展了研究。随着文物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2017年底开始,湖北省博物馆启动越王勾践剑的二次研究,至今7年有余。此次研究使用超景深显微镜、X-探伤仪、X-荧光光谱仪等无损检测设备,对越王勾践剑的表面显微形貌、内部结构、表面元素分布等进行全面检测,同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和复原了其制作工艺。
△越王勾践剑菱形纹区域锡元素分布图,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研究表明,越王勾践剑剑身主要由铜锡合金铸造,其中含锡量约18%~20%,系吴越青铜剑常见合金成分,确保了剑身强度;通体分三段铸造:剑身和剑茎一体铸造,在剑身和剑茎接合处铸接剑格,单独铸造同心圆剑首,再将其铸焊连接在剑茎末端;剑身菱形纹采用“热镀锡”方法制作。即在青铜剑表面镀锡制作纹饰,再经过一段时间加热,使青铜表面镀锡层融入剑体,从而形成精美的菱形纹。
由此,研究团队推测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序为7道:
1、一体铸造剑身和剑茎;
2、采用热镀锡法在剑身制作菱形花纹;
3、剑身打磨、开刃;
4、在剑身和剑茎接合处铸接带有凹槽的剑格;
5、单独铸造同心圆剑首;
6、铸焊连接剑首与剑茎;
7、在剑格凹槽处镶嵌蓝琉璃和绿松石。
与此同时,湖北省博物馆采用与原件相近的合金配比铸造,成功复原了一把越王勾践剑原工艺件。此件同心圆单独铸造再与剑茎连接,并镀锡制作剑身菱形纹,呈现出越王勾践剑银黄相间的原貌,高度还原了越王勾践剑的制作工艺流程。
更多阅读
越王勾践剑,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剑长55.6厘米,宽5厘米,剑首向外翻卷呈圆盘形,内铸11道精细的同心圆,剑身满饰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纹,剑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整个造型显得高贵、典雅。
在剑身正面靠近剑格处还写有两行鸟篆铭文,分别是“越王鸠浅 自作用剑”,经专家考证,鸠浅就是勾践,这八字铭文表明了这把剑的身份和地位。
越王勾践剑制作精美,历经两千五百余年,仍然纹饰清晰精美,寒光闪闪,毫无锈蚀,被誉为“天下第一剑”。
△越王勾践剑,湖北省博物馆供图。
责任编辑:孙源熙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