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6小时前
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中,一个令人啼笑皆非却又真实存在的现象是:小学阶段,孩子考试没拿满分,就被贴上 “差学生” 的标签。家长们焦虑不已,四处寻求 “提分秘籍”;孩子们背负压力,在一次次考试中战战兢兢。如此荒诞的评判标准,不禁让人想问:究竟是谁在制造这场教育焦虑?
从家长层面来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作祟,使他们对孩子的成绩抱有过高期待。在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的观念影响下,家长将小学成绩与孩子未来的升学、就业甚至人生成就直接挂钩。看到别人家孩子次次满分,便担心自家孩子落后,于是对孩子的分数锱铢必较。一些家长给孩子制定严苛的目标,考 99 分还要追问 “那 1 分丢在哪里”,完全忽视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这种过度关注分数、唯成绩论的教育观念,不仅给孩子带来巨大压力,也在家长群体中引发攀比和焦虑情绪。
学校在某种程度上也助推了这种焦虑的蔓延。部分学校将班级平均分、优秀率作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和班级优劣的重要指标,导致教师为了追求成绩,不断给学生施压。课堂上,教师反复强调考试重点,压缩知识拓展和兴趣培养的时间;课后,布置大量重复性作业,让学生陷入题海战术。考试结束后,公开排名、张贴光荣榜,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这种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让学生和家长都陷入对分数的盲目追逐,加剧了教育焦虑。
社会舆论的推波助澜同样不容忽视。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宣传铺天盖地,“小升初满分冲刺班”“小学全科满分攻略” 等广告层出不穷,夸大分数对孩子未来的影响,制造 “不拿满分就会被淘汰” 的恐慌氛围。网络上,“学霸人设” 盛行,对满分学生的过度追捧,让家长和孩子对分数产生病态追求。此外,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相对单一,更看重学历和成绩,进一步强化了家长对孩子小学阶段成绩的焦虑。
然而,小学阶段的满分真的能代表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小学知识相对基础,考试内容多侧重于记忆和简单应用,孩子取得满分可能只是因为记忆力好、细心,并不意味着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相反,有些孩子虽然分数不高,但思维活跃,善于思考和探索,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过度强调满分,会让孩子忽视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如兴趣爱好、人际交往、品德修养等,不利于孩子的全面成长。
要打破这种荒谬的教育怪圈,缓解教育焦虑,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多方共同努力。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和兴趣的关键时期,比起分数,更应关注孩子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否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好奇心。学校要摒弃唯分数论的教育评价体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社会也应营造多元的人才评价氛围,引导家长和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小学没拿满分就被视为差学生,这是教育焦虑下的畸形产物。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摆脱对分数的盲目崇拜,才能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激发潜能的事业,而不是制造焦虑的 “流水线”。#创作挑战赛八期##顶端春日创作季##顶端首届AI创作大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