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5月1日,香山公园以山水为幕、亭台为景,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民乐社团于见心斋举办“听民乐到香山”表演活动,江南水景的柔美与民乐的悠扬交融,让游客乐享沉浸式文化治愈之旅。
见心斋,位于北京香山公园昭庙南侧,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是北京唯一一座藏于山林间的江南水景庭院。清代乾隆皇帝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扩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见心斋以亭、台、廊、榭布局精巧别致,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曾是皇帝训诫臣属的地方。之所以取名为见心斋,嘉庆皇帝的两句诗词“山鸟自啼花自落,循环无已见天心”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意思是说这里既是皇帝与大臣交心的地方,又是见证大臣对自己是否忠心的地方。
活动当日,身着传统华服的表演者,端坐于波光粼粼的临水亭台中,古筝、琵琶、二胡等古典乐器依次响起,宛如天籁。《茉莉花》随波光轻漾,一曲《我的祖国》引发全场合唱。游客不禁赞叹:“池水倒映中,音符仿佛化作了轻盈的舞者,翩翩起舞。” 乐声、水声、鸟鸣声交织,游客或倚栏静听,仿佛置身水墨画卷。
香山公园活动负责人表示:“见心斋的设计本就蕴含‘借景疗心’的东方智慧。此次民乐表演旨在通过‘景乐共鸣’,强化其治愈功能。”活动现场特别设置茶席与观景休憩区,游客可悠然品茗,聆听雅乐,沉浸于“园中一日,尘外千年”的悠然闲适之中。北外民乐社团成员李同学感叹:“在这里演奏,乐声在山水间回荡,仿佛被赋予了自然的灵气,令人心旷神怡,连每一次呼吸都显得格外轻盈。”
近年来,香山公园持续挖掘见心斋的文化价值,通过古建展览、非遗手作等活动活化园林空间。此次活动不仅生动展现了中国园林“天人合一”的美学精髓,还成功搭建起一座桥梁,让年轻学子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与创新的纽带。
据悉,此次民乐演出,5月2日上午在见心斋还将有一场,游客可继续体验这份独特的文化盛宴,感受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香山公园近日还推出“碧云”限定款冰箱贴、红叶系列产品,虽不是“霜降色愈浓”时节,但是,游客朋友也可通过此类伴手礼,为家人和朋友带去“来自香山的祝福”。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