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海新闻客户端12小时前
小小“放心码”如何赋能消费
推行一年来,青岛已对近7万家餐饮单位赋码,相关领域投诉率同比下降28%
在台东一家海鲜餐厅外驻足,来自河北的游客郑先生有些犹豫不决。“大哥,在青岛吃饭你就放心吧,扫码就能知道我们商家的‘前世今生’,给您参考。”餐厅工作人员热情地走上前引导郑先生“扫码”就餐。
这个张贴在门前或店内的二维码不是点餐用的,而是方便用餐者“避坑”的“市场监管放心码”,扫一扫便知商家的“底细”,一旦出现问题或纠纷还可“一码直通老板”。
在青岛,这种“先扫码再就餐”的消费新习惯正悄然重塑着餐饮行业的信用生态,倒逼餐饮经营者合规诚信经营。
据统计,自去年5月青岛创新推行“放心码”以来,已对线上线下近7万家餐饮单位赋码公示信用信息,消费者累计扫码超过35万次,全市餐饮类消费投诉同比下降28.19%。小小“放心码”何以让人放心消费?来看青岛给出的“解题思路”。
数据赋能打破信息不对称困局
作为滨海度假旅游城市,青岛凭借自身优势吸引大批外地游客前来打卡,屡屡上榜全国十大热门旅游城市。但随着旅游人数逐年增加,旅游消费持续增长,相应地消费投诉也呈现上升态势,特别是餐饮消费等食品安全类投诉,占比超过七分之一。
“作为游客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就怕遇到不靠谱的商家。”这是大多数游客共同的担忧,溯其根源则是信息的不对称。
如何帮助消费者有效“避坑”,在选择商家时掌握更多主动权?青岛市场监管部门“对症下药”,以餐饮消费为突破口,按照“消费者关心什么,我们就公示什么”的思路,开发餐饮经营者专属二维码——“放心码”,实现“一键扫码、一码明信、一体监管”,打通餐饮消费信息壁垒。
“这家店近一个月内被投诉了两次,正好‘避雷’了。”来青出差的刘女士入住酒店后,打开外卖平台软件准备点餐,她发现“放心码”赫然出现在“商家”一栏中,里面不但公示了商户的经营范围、注册地址等基本信息,而且有消费环境、食品安全等良好信息以及消费投诉、行政处罚等警示信息,还用“绿黄红”三色分别标明经营者的正常经营、异常经营和违法失信三种信用状态,所有信息一目了然。
除了能帮助消费者及时发现问题,“放心码”还能实现“码上办”。通过设置“直通老板”“我要投诉”等互动功能,消费者一个电话就能直接打给商家负责人,将消费纠纷就地化解。自“放心码”推广以来,消费者累计拨打经营者电话解决消费纠纷2.2万余次,关于餐饮方面的投诉量明显减少,较去年同期下降28.19%。
“目前我们已对线上线下近7万家餐饮单位进行了赋码,“放心码”推广范围和知晓度也明显提升,尤其是今年以来,消费者扫码量翻了两番,总量超过35万次。”市市场监管局餐饮处有关负责人表示,“放心码”还打通了与网络外卖平台的数据通道,解决线上平台业户信息不实、线下实体监管“盲区”的问题,让“幽灵”外卖“码”上现形,有效遏制无证无照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利于净化放心消费环境。
重构市场信用体系的运行逻辑
当下,“美食+文旅”走向深度融合。“为了一顿美食而奔赴一座城市”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新选择。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中山路步行街愈发热闹起来。这里聚集着众多本地老牌餐厅和新晋小吃,是市民游客大饱口福的热门打卡地。
走进一家小型餐饮店,只见门口和就餐区域张贴着醒目的“放心码”。“现在大部分进店的客人都会主动扫码,有了政府背书的信用公示信息,顾客消费起来也更放心。”该店老板金先生说,“放心码”上的信用评级会直接影响客流,倒逼他们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规范管理以及服务质量等,并建立客诉响应机制,尽量避免出现投诉、检查不合格等不良信息。”
信任总是“双向奔赴”,“放心码”是约束也是鼓励,其深层价值就在于重构了市场信用体系的运行逻辑。
“公示商户警示信息采取反向约束与正向激励相结合思路,以一个月为期限,上一个月的投诉、检查等负面信息在本月公示,本月整改到位则予以归零,引导业户知错就改。”市市场监管局信用处负责人表示,负面公示内容可以形成倒逼机制,而良好信息可以发挥正向引流作用,激励商家不断提升服务、提高信用度和知名度,形成“信用越好、客流越多”的良性循环,让“放心码”成为餐饮店新的“金字招牌”。
在前期摸索实践中,市场监管部门发现了这种正向激励机制比倒逼更有吸引力,因此今年在良好信息中又增加了“金银铜铁”奖牌分级,譬如商家连续365天以上没有投诉,良好信息中显示为金牌,而30天以上没有投诉就可以拿到铁牌。一家知名连锁餐饮店负责人坦言,有了这样一块金牌,谁能轻易丢掉,肯定要千方百计去维护好。
“目前来看,除了当月有投诉公示的约1500家商户,已赋码的其他商户全都拿到了不同等级的奖牌。”该负责人表示,“放心码”推行一年来,良好信息的覆盖率从11%左右上升到97%以上,信用的价值也得到具象化呈现。
“放心码”应用场景不断延伸
商家诚信与食品安全看似“不相干”,本质上却是“一码事”。全市餐饮单位将近8万家,市场监管部门以“放心码”为载体,解开了餐饮消费新图景下的信用治理“密码”,探索出信用和智慧融合监管新模式,带来的是精准监管、高效监管、协同监管。
信用倒逼推动“消费者+经营者”良性互动,也催生出多方受益的治理红利。消费者获得了“看得见的安全感”,商家通过信用积累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市场监管部门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种“政府主导、企业主责、社会监督”的治理模式,为构建放心消费环境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市场监管部门深挖线上线下数据资源综合利用,将线上经营者的消费、口碑、投诉、差评等信息数据“拿下来”,将线下实体的经营、监管、信用等信息数据“放上去”,贯通线上线下大数据分析,对消费投诉集中、差评多、网络订餐量大的经营者及网红餐饮店,组织线上线下集中检查和食品安全抽检,提升了精准监管能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渗透,“放心码”的应用场景不断延伸。目前,“放心码”已在全市1079家中小学校园食堂推广使用,并将校园食堂“明厨亮灶”视频接入,同时增加评价和投诉功能模块,方便学生及家长扫码监督。今年,“放心码”又面向全市114家农贸市场及89家大型商超推广应用,除了公示违反食品、药品、产品质量、价格等市场监管领域的各类处罚信息外,还将农产品快检和秤具检定等信息纳入其中;联合市文化旅游部门,对全市2062家旅行社、商演团体、星级酒店进行“放心码”赋码,在主要旅游景区推广“信用+文旅”消费新场景,将“吃得放心”向“住得放心”“玩得放心”拓展。
未来,青岛还将积极运用“放心码”的双向信用信息核对功能,探索破解预付卡消费难题,对接支付宝等线上平台,尝试在课外教培、瑜伽健身、医疗美容等预付消费重点领域,以“放心码”为媒介,推行“先享后付”的预付消费新模式。
站在数字治理的新起点,“放心码”不仅是一枚小小的二维码,更是对消费安全领域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的积极探索,每一次扫码都是信用评价的延伸,每一笔消费都蕴含着信用价值的流动。青岛将以“放心码”为载体打造“放心消费”环境,激发消费意愿、提振消费信心,持续擦亮“放心消费在青岛”招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 帅)
责任编辑:王凤一
(作者:吴帅)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