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2小时前
随着春夏更迭,大自然阳气渐盛,万物蓬勃。此时,人体脏腑也随之发生系列变化,了解这些,利于顺应时节养生。为此,应急总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尹璐结合丰富的经验为大家支招。
【肝的变化】
中医认为春属肝,春季肝的功能活跃,主疏泄、藏血。春夏交接时,阳气进一步上升,肝要将更多气血输布给其他脏腑,以满足夏季高能量与代谢需求,自身气血供应减少,需精心呵护。若情绪波动大,易伤肝,引发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出现头晕、烦躁、胁肋胀痛等症状。春夏之交,阳气升发,肝火逐渐旺盛,易引动内热而生肝火,出现鼻腔出血、头痛、眩晕、目赤等上火表现,养肝血则十分重要。建议早睡早起(23点前入睡),避免熬夜伤肝血。同时可通过练习深呼吸、冥想、出游等方式疏肝理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生气。
【心的变化】
夏季对应心,春夏交接时心的功能渐强。外界阳气增长,人体阳气外浮,心的阳气愈发旺盛。心主血脉、神明,阳气足能推动血液运行、濡养周身,使人思维活跃、情绪高涨。但阳气过盛也会引发心火上炎,出现心烦、失眠、口腔溃疡、小便短赤等,所以此时要养心安神,保持平和心态。建议每天适当的午间小憩(11-13点心经当令),避免过度劳累。平时通过散步、打太极拳等方式适度出汗,促进气血运行,但要注意避免大汗耗心阴。
【脾胃的变化】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春夏交接,气温升高、雨水增多、湿度加大,易影响脾胃运化,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人易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贪凉饮冷会更伤脾胃阳气、加重负担。此时应调整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当吃薏米、芡实等健脾利湿食物。另一方面这时节空气中湿度逐渐加大,需健脾防“湿邪”侵袭伤身,《黄帝内经》有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藏,各寄治十八日。”这是说四季季末的十八日均由脾所主,这就说明这期间健运脾胃很重要。平时在多吃健脾祛湿食物,少食生冷的同时还要避免久坐,坚持适度运动以助脾运化。
【肺的变化】
肺主气、司呼吸,与外界相通。春夏交接,阳气上升、湿度多变,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受影响,邪气侵袭易引发呼吸道疾病。气温升高后,人体出汗增多,肺通过宣发卫气调节汗液排泄,肺功能失常会导致多汗或无汗。所以要注意护肺,根据天气增减衣物,避免受邪。
春夏交替时,需顺应自然规律,重点调和肝气、清养心火,兼顾健脾祛湿、护肺防外感。通过饮食、作息、情绪管理的综合调理,帮助身体平稳过渡,为夏季健康打下基础。
应急总医院国医中心名医推荐
来源:国医中心
作者:尹璐
编辑:莫鹏
监制:彭雪征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