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13小时前
新华社西宁5月3日电(记者汪伟、王梓涵)“老师,我们能为您唱首歌么?”“可以啊!”……原本以为是一次简单课前互动,但当学生唱起歌,23岁的范宇翔,第一次在学生面前落泪。
“他们把我比作光。”范宇翔说,“你问我,青春是什么样?我想说,很幸运,答案就在这里。”
一身运动装,一张晒得红里发黑的圆脸,快走几步头发就会跳起来……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范宇翔,这名阳光大男孩,在2024年8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支教一年。
曲麻莱县,地处青海省西南部,高寒缺氧,平均海拔超过4200米,氧气含量只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一年需要供暖的时间长达11个月。
初到这里,范宇翔被眼前雪山大地的美景震撼。兴奋过后,当夜里无法入睡,当讲一两句话就要停顿一下,当跑一两步就要喘半小时……他知道,接下来的日子难熬了。
和范宇翔一同到这里的,还有林晗、赵磊两位哈工大同学。他们刚来时就制作了距离支教结束的“倒计时牌”。记者来时,这个牌子已经不见了。
“倒计时牌”的消失,源自课堂上感受到的人生价值——
比起身体上的难受,教学才是更大的挑战。赵磊教数学,第一次发成绩单时愣住了:全班平均分不到20分,八年级的一个班里,只有两个学生会除法。
“来之前想着怎么也能让学生及格,来了才知道,连最基础的知识点都得反复教几十遍。”他发现,这里的孩子考试考差了不会哭,可足球比赛输了却一个个抹眼泪。看着他们清澈的眼睛,想批评的话又咽了回去。
支教老师们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明白:这里的孩子这么聪明活泼,为什么对学习却提不起兴趣?直到一次家访,有个学生问:“老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这句话让他们沉默很久。他们意识到,光靠刷题提分没用,得让孩子们看见读书能打开的世界。
于是,三人用企业捐赠的机器人组建了曲麻莱县民族中学第一届机器人社团。他们自己设计课程,把机械结构、传感器这些知识,变成机器人拼装、编程游戏,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
结业比赛那天,当初家访的那个学生对林晗说:“老师,机器人真有意思,我长大了要能做一个机器人工程师就好了!”林晗从他的眼睛里看到了光,知道一颗梦想的种子正在学生心中种下。
相比赵磊、范宇翔,林晗稍有些遗憾。3月初,刚结束寒假返回曲麻莱的他,因为肺水肿被送下高原。医生告诉他,近期内不能再上高原了。
病床上,林晗与坚守在曲麻莱的两名同学一同写下一篇微信公号文章——《在“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点亮梦想的星辰》。
一年很短,他们清楚成绩不会一下子变好,但每天都在做一件更重要的事:给孩子们讲外面的大学、城市里的科技馆和用知识能实现的梦想。“就像在高原播下种子,虽然不知道什么时候发芽,但只要种子在,就有希望。”林晗说。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记者让学生对支教老师说一句话。一名学生问出一个问题——“老师,你走了谁来教我们?”
2022年开始,曲麻莱县迎来第一批支教老师——哈工大支教团,林晗他们已经是第三批支教老师,第四批正在准备中。
还记得三年前记者采访第一批支教团时,支教老师安家澍自问自答和记者说了一句话,“您知道,什么是有意义么?在这里就是有意义。你会感觉到,你做的任何事都被需要”。
谈及这一年的感受,范宇翔说:“在这‘离天空最近的地方’,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份记忆会跟着我一辈子。”
采访结束了,范宇翔骑着电瓶车去往吃饭的地方。这辆电瓶车,是安家澍留下的,正一批批往下传……
五四青年节到了,他们盼着更多优秀的老师能到西部去,到曲麻莱去,接着给孩子们讲外面的故事,守着这些种子慢慢长大。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