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新闻5小时前
“爸爸、妈妈,我终于找到你们了……”人群簇拥中,38岁的陈苹卿扑进在车站等候多时的父母怀中,泪如雨下。这是她此生第一次拥抱自己的亲生父母。
2025年4月25日,浙江温州瑞安,这场时隔38年的家庭重逢,在“欢迎回家”的红色横幅映衬下温暖而热烈,令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他们身后,一位身姿挺拔的警官始终笑意盈盈,满脸透着欣慰。他就是浙江嵊州“和合”寻亲工作室负责人商朝阳。
▲工作中的商朝阳
寻亲工作室成立三年来,已累计助力656个离散家庭重聚,眼前的这场亲人重逢,是他所见证的第643个感人瞬间。
这段认亲视频在网络上热度不减,也让商朝阳及“和合”寻亲工作室再次被全国网友关注,短短几天,他的抖音账号粉丝量飙升至 64 万,成为无数离散家庭心中的 “团圆灯塔”。
从偶然到专职:一位警官的寻亲之路
在常住人口不足 70 万的嵊州小城,寻亲警官商朝阳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本地人亲切地称他“商师傅” 。
商朝阳的寻亲之路始于 2008 年。当时,他在三江派出所工作,常帮 “寻亲大姐” 傅亚娟核查失散人员信息。面对时间久远、姓名模糊甚至仅有乳名的线索,他总能在蛛丝马迹中执着追寻。一来二去,他发现自己对这项工作愈加热爱,于是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自愿投身寻亲工作。傅亚娟退休后,商朝阳正式接过了寻亲“接力棒”,从此将寻亲从副业转为专职,肩负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大多数寻亲的人满怀期待,却线索很少。要么一个模糊的地名、人名,甚至只有乳名或绰号;要么只是一段残缺的记忆片段,大多没有照片留存,再加上环境不断变迁,想要找到突破点难上加难。因为缺乏精准线索指向,要在海量的碎片信息中筛查、比对,找出有价值的线索,犹如大海捞针,不仅任务艰巨,而且过程枯燥乏味。
商朝阳业余从事寻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他常常独自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求助信息中,反复进行比对、走访、查询。为了更高效地开展寻亲工作,他建立了电子寻亲档案,目前已记录了上万条信息。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记录线索的小本子,方便随时查看和跟进,如今,这样的本子已经记满了6个。18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四川、贵州、江西、江苏、安徽、福建、山东等省份。
2021年,公安部“团圆行动”开放了打拐DNA系统,寻亲工作的效率得到了质的飞跃。2022年6月29日,商朝阳的寻亲工作室正式成立,取名“和合”,寓意和和美美,合家欢乐。
38年后的相拥:破碎时光里的重逢
陈苹卿的寻亲故事,要拨回到1987年。当时,还在襁褓中的陈苹卿因特殊时代背景,被浙江温州的父母忍痛送往福建莆田亲戚家寄养。几天后,父母返回准备接她时,却被告知孩子已转送他人。就这样,一场短暂离别变成了骨肉分离。
自幼知晓身世的陈苹卿,婚后与丈夫四处寻亲未果。丈夫离世后,她独自抚养三个孩子,寻亲信念也愈发坚决:一定要为孩子“寻根”。
与此同时,她的闺蜜田江琴也在寻找亲生父母。1989年4月20日,父母带着出生仅6个月的田江琴回贵州的外婆家,在火车站,母亲如厕时被人拐卖至江苏邳州,父亲外出寻找母亲未果,再次返回候车室发现女儿也不见了。2022年,回到贵州的田妈妈得知女儿在自己被拐的同一时间失踪,便立刻踏上寻女之路。
商朝阳是田妈妈求助的民警之一。她将DNA血样寄给“和合”寻亲工作室并录入系统,巧合的是,田江琴也向商朝阳提交了自己的血样。2025年3月,经过数据分析比对,母女俩的血样成功匹配。
认亲当日,田江琴在“和合”工作室见到母亲后立刻扑进其怀中。田妈妈哭着重复:“妈妈来晚了,妈妈来晚了……”
这次团聚,田江琴也将闺蜜陈苹卿的血样交给商朝阳。4月13日,工作室传来喜讯:陈苹卿的DNA与温州一位老人匹配成功,最终确定老人就是她离散38年的父亲。
▲寻亲成功后的喜悦
认亲仪式上,母亲紧紧抱住陈苹卿,哭着连说“对不起”;父亲颤抖着捧起她的手,反复轻吻,眼中满是宠溺。
从温州到莆田,从贵州到江苏,两段跨越数十年的寻亲故事,在商朝阳“和合”工作室的努力下画上温暖句点。正如工作室墙上的标语:“每一次分离都不该是终点,每一个寻亲者都值得被听见。”
陈苹卿认亲的视频让商朝阳再次全网关注。早在去年年底,商朝阳在派出所院子晒锦旗的视频就获得全网点赞。当时工作室要搬新址,商朝阳将300余面锦旗晒在派出所院子里,红彤彤地连成一片,网友称“这一片片红彤彤的锦旗,就像弥补家庭伤痛的‘创可贴’” 。
▲寻亲者赠送锦旗
现在,每天仍有锦旗源源不断地从全国各地寄往工作室,卷起来的锦旗竖着插满了六个大铁筐,商朝阳说:“这些锦旗对我来说,不仅仅是荣誉,更是责任。看到它们,除了为那些团圆的家庭高兴,也会为那些还在等待团圆的家庭加快寻亲脚步。
“和合”灯塔:照亮离散家庭的团圆路
2025年4月28日9时,“和合”寻亲工作室就热闹起来了。寻亲成功的人,满脸喜悦地拿着锦旗从外地赶来致谢;准备踏上寻亲之路的人,满怀希望,带着零碎的记忆片段前来登记线索;接到通知的人,怀着忐忑的心情匆匆赶来确认信息。
▲视频告诉寻亲者喜讯
每送走一拨人,商朝阳立即戴上老花镜,迅速坐回办公桌前。电脑屏幕上,有看不完的数据等待分析;手机里,消息提示音此起彼伏,有回不完的信息和接不完的电话;桌面上,登记材料堆积如山,需要逐一翻阅查看。寻亲工作室的其他三名同事也各自忙碌着,一人专注回复微信后台留言,一人认真录入数据,另一人仔细比对信息。志愿者们则在一旁拆封整理从全国各地寄来的登记表和血样采集卡。
上午11时,一批新的比对结果出来了。当天有8对样本成功比中,其中一对寻亲者来自比利时。说来也巧,孩子与父母竟然不约而同地将血样寄到了商朝阳这里。商朝阳感慨地说:“这种双向奔赴的寻亲最令人欣慰,相信他们很快就能团圆了。”
每天,最让大家激动的时刻就是出比对数据的时候。无论工作有多累,商朝阳总是笑盈盈地拨通寻亲者的视频电话,第一时间把好消息传递给对方。
商朝阳的两部手机里添加了上万个寻亲微信好友,还组建了200余个寻亲群组。他每天会接到数百个寻亲求助电话、微信消息和短信。
▲志愿者整理血样信息
寻亲工作室门口墙上挂着的一幅中国地图,记录着寻亲成果。不少城市的点位都贴着标有数字10或20的红色圆点,这些红点代表着寻亲成功的数量,而且每天都会更新。全国范围内,除了两个省份,其他地方都有寻亲成功的案例。而且,工作室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二十多个装着血样和信息登记表的快递。
随着一个个离散家庭重新团聚,商朝阳和他的“和合”寻亲工作室声名远扬,收到的求助信息也越来越多。截至2025年4月28日,他已累计接收寻亲求助9675个,成功助力656对寻亲者实现团圆梦,其中不乏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海外华人寻亲者。如今,商朝阳的“和合”寻亲工作室,已成为无数寻亲者心中的希望之光,一座照亮他们回家之路的灯塔。
跑赢时间:两段寻亲故事画上圆满句号
每一个寻亲故事,都饱含着深情与执着。
2024年3月,福建寻亲者小陈主动联系商朝阳。小陈自幼便知自己的身世,在养父母离世后,他独自踏上寻亲之路,一晃十余年过去,却一直未能找到亲生父母。但心中渴望在有生之年再见亲生父母一面的念头从未熄灭。
商朝阳得知情况后,立刻带领团队启动寻亲工作。他们将小陈的血样入库比对,并安排志愿者走访排查,仅用三个多月就成功锁定四川中江县的白氏夫妻为小陈的亲生父母。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寻亲期间,小陈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一度卧床不起。为了抢在生命倒计时前帮小陈圆梦,商朝阳第一时间联系上白氏夫妇,并连夜驱车从四川赶往福建。
当白发苍苍的父母急匆匆冲进病房,病床上虚弱的小陈颤抖着伸出手,与父母紧紧握在一起,那一刻,泪水夺眶而出。这场特殊的“病床认亲”,让原本濒临绝望的小陈重燃希望之光。
“每一次与时间的赛跑,都是为了让爱不留遗憾。”商朝阳感慨地说。对他而言,看着一个个离散的家庭重新团聚,就是自己在寻亲路上不断前行的最大动力。
时光的洪流会模糊人们的记忆,但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却永远不会被冲散。
2023年,商朝阳在抖音上收到了97岁傅奶奶的求助。傅奶奶回忆,自己在1937年抗日战争逃难时与家人失散,后来辗转到浙江诸暨,这么多年一直没有改名。如今记忆力减退,可“一定要找到亲人”却成了老人心底最深的执念。
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花甲之年的儿子每月都会到“和合”寻亲工作室打听消息。
“这么大年纪还念念不忘回家,任谁都会被打动。”傅奶奶是商朝阳遇到的年龄最大的求助者,这场跨越80余载的分离,让商朝阳深感责任重大。
他先从杭州周边入手,以姓氏为线索展开排查无果后,根据老人“家门口有条大河,曾坐过大船”这一模糊记忆,将排查范围扩展至宁波。经过长达半年时间的走访、比对,终于在浙江余姚的一份家谱中,找到了老人亲姐姐的名字。这条珍贵的线索,牵起了两个家族的深厚羁绊。
认亲那天,数十辆车组成车队,护送老人回到余姚。两个家族的30多位亲人从各地纷纷赶来,将满头银发的傅奶奶围在中间。80余年的离散岁月,终于在这一刻画上了温暖圆满的句点。
寻亲路上的遗憾:速度快点少些错过
每次寻亲成功,商朝阳和志愿者都会拉上“欢迎回家”的红色横幅,贴心地为寻亲双方准备一个简单的认亲仪式,让团聚更有仪式感,而他自己却悄悄退到镜头外。偶尔闪现的画面里,眼尖的网友总能发现商朝阳笑得比认亲的人还开心。
然而,并不是每个寻亲的人都能踏上回家的路。2023年10月的一场认亲,让商朝阳一直难以释怀。
同年5月的一天,一名网友给商朝阳发来消息:“商警官,有的家人可能永远找不到他的孩子了。”
“为什么?”商朝阳追问。
对方回复:“我的朋友一直在找他的父母,但是还没找到,他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他叫什么名字,我登记一下”。
当听到对方说出的名字,商朝阳的内心受到重重一击。这个名字他很熟悉,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山东男子,是当年从嵊州被抱养的一个孩子,商朝阳一直在微信上跟对方保持联系,但始终未能找到有效线索。
商朝阳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找到父母。经过三个月的努力,最终找到了该男子的家人。
认亲当天,商朝阳看着寻亲者的儿子抱着父亲的遗像与亲人相认,他的眼泪一下子就绷不住了。
以往的每次认亲现场,网友总调侃:商警官笑得眼睛都找不见了,但这次是商朝阳唯一没有笑容的认亲,尽管已过去两年了,再次提及此事,商朝阳依然表情凝重,这个遗憾,也让他深刻意识到:寻亲就是跟时间赛跑,因为你不知道意外会什么时候到来,要快一点,再快一点,这样寻亲的遗憾就会少一点。
寻亲计划:退休前助力1000个家庭团圆
喜极而泣的拥抱,以及拥抱过后的欢笑,是每个团聚家庭的温暖画面。而对嵊州市新昌县的黄少丽来说,找回亲人的同时,也找回了内心强大的自己。
黄少丽小时候被人抱养,养父母家与商朝阳曾经工作过的派出所相邻,她小时候就称呼商朝阳为“商大哥”。
1994年,年仅6岁的黄少丽就知道了自己的身世。2022年之后,她萌生了寻找亲生父母的念头。每次从新昌县来嵊州办事,她总要去工作室看看商朝阳,一是打听寻亲进展,二是她觉得商朝阳就像家人一样,每次跟“商大哥”倾诉完,黄少丽压抑的情绪总会得到缓解。
2023年,黄少丽的养母去世,这让她寻找亲生父母的愿望更加迫切。2025年4月15日,黄少丽再次来到寻亲工作室,她告诉商朝阳,自己每次见他都特别想哭,但是那天,商朝阳说:“哭吧孩子,找到了。”黄少丽瞬间泪崩。
4月25日,黄少丽与亲生父亲及姐姐、弟弟相认。37岁的她一头扎进姐姐怀里,哭得像个孩子。唯一的遗憾是母亲已于2023年10月去世。
从前的黄少丽,遇见陌生人还未开口说话就紧张地不停搓手,但与父亲、姐弟的重逢,让她彻底卸下了自卑的枷锁,可以大方自信地与人讲述自己的寻亲经历,还笑着调侃自己:“我现在表达欲很强。”
黄少丽的变化,让工作室的志愿者都非常惊讶,她再也不是从前那个唯唯诺诺的女孩了。
亲人的血脉连接,成了治愈黄少丽心灵创伤的良药。
如今,在商朝阳的寻亲系统中,还有上万份求助信息亟待处理。商朝阳深知,寻亲对于每一个家庭而言,都是至关重要、关乎一生的大事。
他给自己定下目标:退休前,要助力1000个家庭达成团圆心愿;退休后,也要成为一名志愿者,在寻亲的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直到走不动为止。
文·图·视频丨奔流新闻记者张秀芸 欧阳海杰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
编辑:梁秋燕
欧阳海杰
奔流新闻记者 全域新闻
张秀芸
奔流新闻记者 市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