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05-06 16:35
最近,洛阳洛邑古城天降“仙女”,衣袂翩跹撒落花瓣雨,各大媒体纷纷转发,网友直呼:原来“仙女散花”是这样的!
可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天女散花与洛阳有着特别的渊源。张大千就曾经在洛阳小住时,被一幅唐代天女散花壁画所吸引,并用心临摹了一幅经典之作。
今天,郑知州就带你揭开这段尘封往事——
张大千先生是近现代美术史上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
其诗、书、画、印俱为世人推崇,尤以绘画成就最高,与齐白石并称“南张北齐”,徐悲鸿称其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张大千众多画作之中,有一幅他所珍视的《天女散花图》,不仅自己大段题跋,而且一题再题。近代名人陈三立、林思进也褒誉不止,题词赞道:“今大千画天女散花,见者皆称神品。”
欣赏这幅画作,天女的娴静高雅被张大千临摹得惟妙惟肖,那擎着莲花的左手,和散花的右手,一虚一实,姿态轻盈,仿如舞动。花鬘璎珞的打扮,丰满腴实的面容,贴近盛唐风采。
这样一幅佳作,是张大千在洛阳临摹的唐代壁画。他在题跋中说,“乙亥秋日,洛阳友人家见唐人壁画,庄严璀璨,赞叹顶礼,撫得此像”。
(《天女散花》,右下文字中记述有“乙亥秋日,洛阳友人家见唐人壁画”)
也就是说,1935年秋,张大千在洛阳朋友家里见到这幅唐代壁画,立即为壁画的神采气息所打动,精心临摹。
洛阳小住临摹唐代壁画,与“蛰庐老友”情谊深厚
张大千称呼的这位“洛阳友人”是何许人也?
大概率是河南张钫先生,这位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将领,戎马一生又钟情文化,被视为“军界儒将”。
1935年秋,张大千在去往西安见张学良时,途径洛阳小住过,应该是在这个时间段见到了老友张钫。张钫一生与书画界结交甚广,很早就与张大千、齐白石等老一代书画家相识。
在张大千的画作题款中,除了“洛阳友人”,还有多幅作品提到了“蛰庐”、“故都蛰庐”、“蛰庐老兄”“蛰庐老友”。
(蛰庐)
蛰庐是张钫1921年返回洛阳新安故里时所建住所。康有为路过受邀在张钫家中小住,触景生情,题额“蛰庐”,遂得此名。后来,张钫又搜购古代墓志及石刻,改造营建“千唐志斋”,如今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在张大千另一幅扇面画作《江舟远眺》上,款识文字亦有“大千居士时客故都蛰庐”。“故都蛰庐”的说法,与张钫的洛阳蛰庐恰好印证。由此来看,张大千在洛阳所作的画作应不止一幅。
关于张大千、张钫的情谊,在张大千1934年作的《写意仕女图》中也有表现。张大千在款识中写道:“蛰庐老兄知予最早,得予画亦最多,独无予写意仕女,新秋晴朗,访予山中,因以唐六如吴小仙两家笔法为此,以博赏音一笑。”可见,二人你来我往交往颇深。
(《写意仕女图》款识可见“蛰庐老兄”)
游龙门石窟诗兴大发,八旬高龄仍念洛阳牡丹
这次洛阳之行,张大千不仅到友人家中做客,还前去领略了中原人文名胜。在张大千的生平年表里,就写道“1935年10月,先生游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面对大好河山,置身厚重古都,张大千不免吊古伤今,兴诗感怀,他赋诗一首《乙亥秋游龙门》,高古悲壮之情溢于纸上:
“昔读杜陵诗,象纬逼天阙。今游龙门境,水木随所悦。岗峦郁盘纡,川原互萦越。岩翠凝衣履,潭光影毛发。缅怀跞鞅掌,功尚想武烈。时危玉关塞,乱世资英杰。蹑足樵径傲,诀訾飞隼灭。临风发长歌,吊古聊一吷。”
首四句描绘了龙门的宏大场面;五至七句写岗峦曲折幽滦,山势交互重叠险峻,河流与平原互相环抱,景色宜人;最后四句,抒发感慨,充满着一种昂扬奋发的豪情壮志。
这首诗被认为是张大千纪游诗的代表之作。张大千认为“画家当以天地造化为师” ,所以 “薄负时誉 , 遂事壮游” ,平生足迹遍布中国,在画作之外,也热衷用诗记录见闻观感。在他身上众多标签里,其中就有“旅行家”。
(《花王图》)
张大千有一幅工笔牡丹《花王图》,典雅富丽,摒弃了俗世画牡丹的艳俗之气,在描绘和敷染中多了几分高雅之姿。
张大千笔下的牡丹使得牡丹题材走出清高孤高的文人艺术挟制,具有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的雅致。
洛阳是牡丹的故乡,张大千多次提及洛阳。张大千83岁高龄时创作的《牡丹》,款识中就引用了一首描绘洛阳的诗句:“洛阳春雨湿芳菲,万斛胭脂染舞衣。帐底金盘承露密,东家蝴蝶不须飞。”
(《牡丹》,题写有洛阳诗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