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临近初夏,涡河两岸郁郁葱葱,道路两侧杨絮飘落。从安徽蒙城县沿着049乡道行驶10公里,一座建设中的泵站就映入眼帘。
正值“五一”假期,引江济淮二期蒙城站施工现场仍十分繁忙。150多名建设者与10多台套设备协同作业,开展上下游水翼墙施工等作业。“您已进入建设工地,请配戴好头盔,并遵守相应安全规定和制度。”记者踏入施工现场,智能语音系统随即发出提醒。
“这是无线人体感应语音提示器。利用红外线感应,及时警示危险区域,提升工地监管效率。”浙江围海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蒙城站技术负责人余朝伟介绍,他们高度重视智能设备在大型工程上的应用。
作为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涡河线首级站,这座投资达7.4亿元的大Ⅱ型调水建筑物承载着将蚌埠闸淮河蓄水抽送至涡河上游的重要使命。按规划要求,该项目需在30个月内完成清污机桥、主泵房、主副厂房、交通桥等17类主体结构建设。面对工期紧、体量大的挑战,施工方依托科技助力项目建设,不断提升效率。他们采取智能吊装系统自动抓取建设材料,实现劳动强度降低90%、安装合格率达95%;在边坡等特别区域,应用智能安全监测系统,可实时检测表面位移、地下水位、渗透压力等指标,为施工过程全向赋能,有效提高建设质量。
“我们以智能建造护航重大工程,抢抓春夏之交黄金施工期,不断加快施工进度。”余朝伟说,项目建成后,通过配置4台总装机容量达8800千瓦的立式混流水泵机组,调水流量可达每秒50立方米,将有效缓解沿线的工业农业用水压力。
中午时分,天气炎热,工人们抓紧回厂房休息,余朝伟趁着这段时间再次领着技术员巡查施工现场周边环境。
这样的繁忙景象同样出现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另一处工地。在茨淮新河沿线的蒙城水厂分水口门建设现场,随着施工负责人一声令下,QTZ80塔式起重机缓缓将15吨的防水材料吊上主厂房屋顶。工人们随即取下防水材料,将其及时涂抹在墙面上。“水利设施受水侵蚀,长期风吹日晒,容易突发危险。”阜阳市水利水电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引江济淮二期工程蒙城水厂分水口门项目经理杨飞介绍,他们通过加涂防水材料、提高混凝土设计标号、涵止水橡皮加装保护盒等方式,有效提高工程寿命,保障结构安全。杨飞告诉记者,目前主体结构已全部完成,计划今年7月份进行通水验收。项目建成后,通过1420千瓦的泵站,可将茨淮新河水输送至县水厂,让城乡供水更加稳定安全。
亳州市水利局局长荀凤飞说,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是皖北重要水利工程,亳州市每月召开调度会推进工程建设,全力保障引江济淮二期工程顺利进行。“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当地生产、生活用水不足问题,更好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促进超采区综合治理。”
皖北地区长期以来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质不佳的困境。为改变这一现状,安徽省决定实施引调水工程,将长江、淮河等水源地的优质水资源引入皖北地区,解决皖北3000万群众的饮水难题。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是此前引江济淮主体工程的后续工程和配套工程,也是“皖北地区群众喝上引调水工程”的重要水源、输水通道和调蓄场所,建成后将实现皖北28个县(市、区)水源替换,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