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4小时前
高考的脚步越来越近,“该不该报考小语种专业”成为家长和考生关心的话题。此前多年,小语种人才曾是职场上抢手的“香饽饽”。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未来小语种专业还能吃香吗?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徐丽莉。
徐丽莉认为,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掌握跨学科知识和多语言的复合型、复语型人才仍是稀缺资源。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开设语种涵盖183个与中国建交国的官方用语。其中,小语种招生将重点放在了复合型专业设置上,包括“语种+语种”“语种+专业方向”两种形式。“语种+语种”专业模式有西班牙语(葡语)、马达加斯加语(法语)、瑞典语(欧洲研究)、豪萨语(非洲研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多语种沟通能力。例如,马达加斯加语(法语)就是依托非洲岛国的语言特性与法语作为欧盟官方语言的双重属性,构建跨区域语言能力矩阵。“语种+专业方向”模式,则更加注重学生的多学科知识融合。以瑞典语(欧洲研究)为例,该专业突破传统语言教学框架,将语言能力培养与欧洲政治、经济、社会研究有机整合,形成“语言+区域国别研究”的复合知识体系。此类创新模式旨在培育具备多语种交际能力与国际事务研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同时,202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将首次招收格鲁吉亚语本科专业,精准对接“一带一路”中亚能源走廊建设需求。作为高加索地区关键节点国家,格鲁吉亚是欧亚大陆交通要冲与历史文化交汇之地,其官方语言属南高加索语系独特语族。该专业设置将填补国内系统性格鲁吉亚语人才培养空白,通过语言教学与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为我国与中亚地区深化合作储备紧缺人才资源。
至于小语种专业还吃不吃香?徐丽莉举例说,学校非洲学院即将毕业的2021级马达加斯加语首批10个本科毕业生的去向都是不错的:4人就业(外交部、海淀应急管理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四达时代);3人升学:国内1人(本校),国外2人(耶鲁大学、香港中文大学);1人受聘科研助理岗位;待定2人:拟就业1人,拟出国1人。目前,已基本实现100%落实率。
时代机遇呼唤复合型、复语型人才。徐丽莉介绍,当前外语人才需求呈现三大趋势:
一是需求扩大,中非合作论坛、金砖国家扩容催生新兴语种需求,豪萨语、斯瓦希里语等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二是需求升级,市场化、互联网企业对“语言+数字技术”复合人才需求激增;
三是领域多元,除传统外交、教育领域,更多外语人才在跨境电子商务、国际医疗援助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
为适应当下形势,北京外国语大学小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注重语言筑基,转向更加兼顾多元发展。以阿姆哈拉语专业为例,该专业本科学制为四年,学生在筑牢本专业的基础上,还可自主辅修英语、外交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学位课程。可以说,考生选择小语种专业,既是选择了语言之美,更是选择了服务国家发展的光荣使命。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