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闻客户端4小时前
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走近三位青年志愿者——“00后”大学生毛文鸽、石鹏飞,以及“90后”宝妈谷倩,通过他们的故事,探寻他们热爱公益的初心。
毛文鸽:被善意滋养,也想传递善意
5月2日,记者在西安市未央区凤城一路某公司楼下,见到了正在实习的毛文鸽。她看起来腼腆羞涩,说话时也带着几分拘谨。但一谈起志愿服务,她的语气瞬间变得坚定。
2003年出生的毛文鸽,是咸阳师范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她一路依靠助学金与奖学金完成学业,如今还通过助学贷款继续大学阶段的学习。她始终铭记:“很多时候,是他人给予了我继续前行的机会。”
这份感恩之心,成为毛文鸽公益之路的起点。她利用大学空闲时间兼职维持生活,每月雷打不动地捐出30元,至今从未间断。“我小时候接受过帮助,所以在拿到兼职的第一份工资时,就立刻想到要帮助其他儿童,通过网络搜索联系到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入了月捐人的行列。”毛文鸽说。
大二时,毛文鸽加入西安晨曦减灾应急救援队,这是一支由志愿者组成的民间专业救援队伍,主要开展森林防火、山地救援等应急任务。她参与了牛圈沟搜救、青华山环保捡拾等多项任务,主要负责后勤与通信保障工作。
如今,毛文鸽还是“拍拍卡·与子偕老志愿者计划”的一员。她佩戴统一的卡牌,经常在地铁口、街头帮助老年人扫码、找路、购票。“他们看到我戴着卡,就愿意开口求助,这种被需要的感觉,让我觉得自己有了用武之地。”
石鹏飞:下个路口还有无数个“我”
同为“00后”的石鹏飞,是西安籍的青海大学大四学生。5月2日,记者见到了回西安休假的石鹏飞。
“看到有人穿着志愿者马甲,在地铁里主动帮助老人,我一下子就被这种善意打动了。”于是,今年石鹏飞选择加入了“在外父母互助协议”计划,成为一名“拍拍卡”志愿者。
在校期间,石鹏飞曾是学生会成员,参与过迎新、校庆、打扫教室、引导家长等诸多志愿服务活动。但他发现,相比学校组织的集中活动,“拍拍卡”计划可以帮助更多的人、更具持续性。
“我曾在火车站帮老人买票,在街头为迷路的老人指引方向,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老人来说却帮了大忙。”石鹏飞说。
在石鹏飞看来,“00后”对公益的热情并非偶然。“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友善’就是课本里的价值观。时间久了,帮助他人就成了我们的本能。”
如今,每次佩戴“拍拍卡”出行,石鹏飞都感到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他曾在地铁站口帮一位老奶奶扫码购票,老奶奶感动地握着他的手说:“小伙子,要是都像你们这样,我就愿意多出门了。”
“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个路口有我,下一个路口就有成千上万个和我一样的人。我们互不相识,却都在默默做着同样有意义的事。”石鹏飞说。
谷倩:我也会变老,所以现在多帮一点
“90后”宝妈谷倩,孩子今年6岁了,尽管工作繁忙,她仍是“拍拍卡”计划的首批志愿者之一。她投身公益的初心十分质朴:“我也会变老,所以现在就想多帮别人一点。”
上下班途中,谷倩经常遇到不会扫码的老人、找不到出站口的外地游客,或是抱着孩子不知所措的宝妈。“他们不是不想出门,只是怕给别人添麻烦。看到我戴着‘拍拍卡’,就放心地来寻求帮助了。”
谷倩在包里专门准备了一个“志愿者小包”,里面装着纸巾、湿巾、零钱、发圈、卫生巾、唇膏等物品。“当别人急需这些东西时,我能及时递上,这种感觉特别好。”
她还会把参与“拍拍卡”计划的故事讲给孩子听,教育他什么是“助人为乐”。“我不要求他以后一定要做志愿者,但希望他明白,这个世界充满善意。”谷倩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朱娜娜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71006027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