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5小时前
“清运堆物堆料,疏通生命通道”“按下杂物清除键,文明之路不添堵”……若以“堆物堆料”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大量来自各个街道、社区的相关行动报道、记录、资料等。围绕净化公共空间,基层单位不可谓不努力。然而在不少经历过此类“专项行动”的小区、楼宇等,杂物可能会“消停”一阵儿,不久后又会反复出现。究竟什么原因,令堆物堆料“生命力”如此顽强?
怕弄脏图省事,不便“进屋”的用具摆门边
堆物堆料五花八门,但记者多处探访梳理,发现不外乎以下几类——大小自行车、滑板车、轮椅等出行工具;柜子架子、桌椅板凳等大件家具;花盆水桶玩具之类基本用不到,但又没坏的生活杂物;瓶子纸壳报纸等“能卖钱的”。后面几种往往又会和柜子架子等重叠出现,形成越堆越多、越摞越高的场景。
物业专家路军港,多年来调研了各种类型小区。据他观察,不同的物品种类,其实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不同的堆放原因和心理状态。“像自行车,小孩的小推车、小滑板车等等,平时用得到,但拿进屋里又觉得脏,这是比较常见的。”
步入鹏润家园文苑的两栋楼内,物业、社区清理堆物堆料的既往痕迹随处可见。楼梯间、电梯间内,均张贴有“公共区域禁止乱扔垃圾”“生活垃圾请尽快清理”等提示,有的一层能贴上三四张。从内容和纸张新旧程度来看,显然此前多次进行过清理。
记者从15层向下步行,发现这里的环境相较传统印象中的堆物堆料已经算是比较整洁。但仍有多层楼梯间内堆放着住户的装修废料,在10-11层拐角处,装修废料更是将消防通道几乎堵死。有些住户将一部分公共区域纳入自家门内,还将自行车等停放在电梯间。
在远见名苑小区,因楼梯间相对整洁、明亮,又距住户家门较近,到达方便,成了“天然”的物品存放间。一些住户家里的面积并不算小,但考虑到车轮脏污,不想推入屋内放置。一些车子的价格又相对较高,放在楼外风吹日晒,不利于保养,也担心丢失,楼道内无疑是最方便、最理想的停放场所。
记者看到,多个单元楼内,自行车、买菜推车、儿童小画板、滑板车、簸箕扫帚等都是楼梯间的“常客”。有自行车就停放在电梯间,上方还有“禁止停放”的提示。一些自行车“体型”硕大,停上两辆,就完全挡住了消防通道。
地方小难割舍,“鸡肋”杂物侵占楼道空间
在复兴门外大街4号楼,则是另一番景象。甫一入内,楼道里便充满“生活气息”。信报箱的下方,是废旧冰柜、小木柜,对面还有一排半人高的矮柜。楼道墙上甚至贴了“福”字、挂上钟表和地图,俨然成了客厅的延伸。
记者依次探访二、三、四层,发现堆物堆料早已成为楼内一景。几乎家家窗下、门旁,都放置有一个或数个柜子、架子,搭出高矮错落的收纳空间。下方储物,从旧玩具、废纸壳到塑料桶盆琳琅满目,上方可以继续堆叠物品,甚至莳花弄草。有的门户拾掇得可以用“干净整洁”来形容,花草点缀也颇有生机。只是这样一来,原本就只有一米多宽的通道,硬生生又窄了至少一尺。
至于大家的自行车等,则如约好了般,“统一”停放在楼道尽头稍宽的区域——如果也都停在家门口,楼道就实在没法通行了。
老旧小区,更为普遍的是这种生活杂物类的堆物情况,“这些杂物其实可以被称为‘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味。”路军港举例,很多老旧小区常见的花盆、酸菜缸等等,丢了其实居民也不觉得有多大的经济损失,但让居民亲自去扔,又有点心疼。不扔又用不到,放在屋里挤占空间,自己也觉得乱,就搁在外面。
记者在复兴门外大街4号楼探访时,正好遇到一位阿姨开门,邀请记者入内参观。她的房子大约70平方米,是一间小厅和两间卧室的格局,摆放得满满当当。“这儿不都这么摆吗,也没见谁往回拿的。”阿姨指着门口一大摞花盆,“要是都拿进来我放哪呀?”
缺乏公共意识,堆物尽量不影响他人就行
在另一处老旧小区,家住五楼顶层的一位阿姨向记者坦言,此前社区曾清理过一次楼道堆物,将她放在楼道内的架子拆除了。但后来她又渐渐将东西堆出来,且扩大了面积,连楼道拐角处也占上了。
问及原因,阿姨称一是因为家中面积仅50余平方米,东西放不下。再者她认为自己住在顶层,平时通行的除了自家就是对门邻居,堆放物品对他人影响不大。比较特殊的是,她放在门口的东西以各种粮食干货为主,看中的是楼道温度比家中更低,利于储存。“这么多年都是这样放的,丢不了,也没人拿。”
据首开集团首华物业金顶街项目部经理刘婵观察,堆物堆料从整体来看有个特点,即塔楼,尤其内里公共区域较大的,情况会更严重些。有些楼内有管井,类似一个小屋子的空间,还带门,居民就觉得如果在我们家门口,管井就归我了,可能还要上锁。里面主要是放积攒的纸壳等能卖钱的杂物,因为这些易燃物放在门口会被优先清理,也可能会被别人拿走。“楼道里是公共区域、是业主共有、是消防通道……更早以前居民是没有这些意识的,都是有历史成因的。”
路军港称,他还遇到过有些居民想要处理孩子的婴儿床、淘汰下来的柜子、沙发等。这些大件垃圾放在家里,实在没地方,又不属于物业公司的清运范围,需要自己花钱雇人搬运。“干脆就扔在楼道里,等到物业公司什么时候整体清理的时候一块儿处理掉,自己还能省一份儿钱。”
本质:“占便宜”心理引发“破窗效应”
上述种种原因,如果深究,其实又可以归结到一个统一的核心,即“占便宜”的心理。门前空地,不用白不用。当一户居民这样做了,本来自己觉得不应该堆,但看到别人没有马上受到制止,不堆就会心理不平衡。当大家都这么想的时候,就会纷纷跟着“圈地”,久而久之,堆物堆料的“破窗效应”便形成了。
一位年轻人告诉记者,自己目前住在位于东城区的一居室,是以前父母住过的老房子,邻里之间堆物堆料“蔚然成风”。他因为东西少,其实没有什么可放在门外的,但父亲还是特意买了快递架,摆在门旁,上面放了几个空的啤酒筐。“就是为了占位子,你的门前什么都不放,别人可能会渐渐堆到你家附近。”
记者走访发现,堆物堆料往往不是某一家的个别行为,动辄是整个单元,甚至整个小区的普遍现象。此前西城区某老旧小区还曾出现过,顶层两家居民“斗气”,竞相将杂物堆至楼道,导致楼道拐角只剩不到一尺的空间,仅能让人侧身通过的案例。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楼内公共空间难免成了“杂货铺”。
即便组织清理,居民也要“相互看齐”。刘婵回忆,以往曾遇过居民向物业投诉,说管井里别人放了杂物。了解后得知,其实是两家居民,清了一家后另一家没清,清了的这家看不过眼。“从我们的角度,其实是都不能放,管理时确实都是一视同仁的,但从居民的配合程度上来说又存在差别。”可想而知,出于居民的这种心理,如若不是家家都清,想要推动必然阻力很大。无法做到同步清理的话,杂物也难免陷入“清了又堆、再清再堆”的尴尬循环。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