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流热点05-07 15:36
凉州宝卷
兰州市第十中学七年级一班 何承峻
指导老师 史海宁 马薇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题记
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凉州古城如一颗沉埋于黄沙的明珠,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沧桑。这里,是丝绸古道的咽喉,是汉唐盛事的余韵,也是凉州宝卷的发祥之地。这项源自唐代的民间说唱艺术,宛如大漠中的一泓清泉,历经岁月淘洗,仍在这片土地上流淌着文化的温度。
甘肃省文联第六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委,西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徐兆寿教授,给予凉州宝卷至高的评价:“我个人认为,他们就是通过古老的一种方式,结合佛教的一种施舍、乞讨,在我们整个传统中国,有一批人以最低的姿态,甚至就是以最卑贱的方式,却传播的是最高尚的道义!”
黄沙深处的梵音:凉州宝卷的前世今生
凉州宝卷的起源,与敦煌莫高窟的佛音同出一脉。据传,唐代佛教东渐,僧侣们为弘扬佛法,将佛经故事编成唱本,在凉州的街巷间传唱。因河西走廊多民族聚居,宝卷逐渐融入了河西调、皮影戏、剪纸等民间艺术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
凉州人爱唱宝卷,更爱听宝卷。每到中秋拜月或庙会祈福时,城北的沙漠公园里便搭起“卷棚”。艺人们身着长袍,手持木鱼,以清亮的嗓音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目连救母宝卷》中,唱词“目连救母出地狱,佛法无边化苍生”在夜空中回荡,听众们或潸然泪下,或合掌默祷,仿佛在声音里触摸到了慈悲的温度。
在凉州,宝卷不仅是娱乐,更是一种仪式。农忙时节,村民们会聚在土地庙前,听一曲《劝世贤文宝卷》,祈求风调雨顺;婚丧嫁娶时,《王祥卧冰宝卷》的孝道故事则为庄重的仪式增添了几分温情。这种扎根于生活的艺术形式,承载着凉州人对生活的质朴祈愿,也成为丝绸之路上的文化密码。
大漠孤烟下的诗意:凉州宝卷的艺术魅力
凉州宝卷的唱词,是河西文化的活化石。它以七字或十字句的格律为主,用凉州方言押韵,既有古典诗词的韵律之美,又充满乡土气息。例如《窦娥冤宝卷》中唱道:“六月飞雪因冤枉,楚州亢旱为忠良。”短短两句,既是对元曲的化用,也融入了凉州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执念。
凉州宝卷的音乐旋律以“清腔”为主,间杂着河西号子的高亢与皮影戏的婉转。艺人们以木鱼击节,简板伴奏,声调时而如祁连山雪崩般激昂,时而似弱水河潺湲般低回。最令人动容的,是宝卷的“帮腔”形式——领唱者唱罢,听众们齐声合唱“阿弥陀佛”,声浪在黄沙中回荡,仿若天地间的一场集体吟哦。
凉州宝卷的题材极为广泛,从佛教故事到民间传奇,从历史典故到日常琐事,皆可入卷。《西游宝卷》中,孙悟空的腾云驾雾被唱成“脚踏筋斗云,翻过火焰山”,既保留了神话的奇幻,又添了几分凉州人的豪迈;《王祥卧冰宝卷》则以“卧冰求鲤”的孝道故事,折射出河西百姓对“忠孝节义”的坚守。这种艺术形式,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生活的抒情。
文化根脉的守望:凉州宝卷的当代传承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凉州宝卷的传承一度陷入困境。老艺人渐渐凋零,年轻人对这门古老艺术兴趣寥寥。为拯救这一濒危非遗,凉州当地政府设立了“凉州宝卷传习所”,近年来,多位非遗传承人被授予“宝卷大师”称号。
近年来,凉州宝卷正以新形式焕发生机。凉州多所学校开设了宝卷兴趣班。当孩子们稚嫩的嗓音在教室里响起,凉州宝卷的未来似乎也多了一份希望。
丝路尽头的精神图腾:凉州宝卷的涅槃重生
凉州宝卷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是凉州百姓集体记忆的载体。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正是宝卷在岁月中顽强存续的根本原因。它像祁连山融化的雪水,滋养着凉州文化的根脉;又似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在黄沙中回荡着文明的交响。当我们在现代喧嚣中回望凉州宝卷,看到的不只是古老的艺术形式,更是一个民族在苍茫大地上留存的精神图腾。
“莫道凉州风月老,宝卷声里说今朝。”当夜幕降临凉州古城,若有幸听到一阵木鱼声起,不妨驻足倾听。那些质朴的唱词里,藏着凉州千年的风骨与柔情。而保护凉州宝卷,就是守护我们民族文化的根脉,让这股从历史深处流淌而来的声音,永远在大漠长河间回响。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
编辑:刘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