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闻客户端05-10 02:29
■ 聂顺荣
又一年母亲节悄然而至。看着妻子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恍惚间,记忆的潮水漫过心田,将我带回那些与外婆、母亲共度的岁月。
记忆中的外婆,总在那间飘着柴火香的老厨房里忙碌。灶台边摞着几个被岁月磨得发亮的粗陶坛子,坛口的麻绳上还沾着零星的盐粒。每年入夏,外婆就开始熬麦芽糖。她将浸泡了整夜的糯米和麦芽一同倒进大铁锅,木勺在浓稠的糖稀里搅动出琥珀色的漩涡。我踮着脚趴在灶台边,外婆就会用竹片挑起一缕拉丝的糖浆,小心翼翼地绕在洗净的树枝上,笑着说:“给我的小馋猫做个糖葫芦。”那些裹着晶莹糖衣的山楂,酸甜滋味至今仍在我的舌尖流转。
外婆的爱还藏在她的蓝布围裙里。她总能变魔术般从围裙口袋掏出惊喜——可能是几个烤得焦香的红薯,或是一把带着露水的野莓。农忙时节,她会带着我去田地里,教我辨认能吃的野菜。“马齿苋要掐嫩尖儿,荠菜得连根挖。”她布满皱纹的手握着我的小手,在泥土里翻找鲜嫩的野菜。傍晚回家,外婆把洗净的野菜焯过水,淋上几滴自家榨的菜籽油,撒上细盐和蒜末,简单的凉拌菜却成了全家最爱的美味。
寒冬腊月,外婆的老纺车会在堂屋吱呀作响。她戴着老花镜,将棉花搓成细细的棉条,再纺成雪白的棉线。那些棉线经过外婆的巧手,变成了我过冬的棉衣棉裤。针脚细密整齐,领口和袖口还会绣上几朵小花。外婆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可她给我做的衣裳,总是崭新又漂亮。
母亲接过了外婆爱的接力棒。小时候,母亲总是家里起得最早、睡得最晚的人。天还未亮,她就已在厨房忙碌,为我们准备热气腾腾的早餐;深夜里,当我从梦中醒来,还能看见她在台灯下为我缝补校服。母亲的爱,藏在日复一日的唠叨里。她会在我出门上学时,反复叮嘱“路上小心”;会在我考试失利时,将温热的牛奶放在我手边。长大后,我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每次打电话,母亲总是说家里一切都好,让我别担心,可后来从父亲口中得知,她常常站在村口,望着我离开的方向,久久不愿离去。
时光流转,如今,我的妻子也成为了母亲。她褪去了少女的青涩,多了几分成熟与温柔。她会在孩子哭闹时,蹲下身子耐心倾听,用温暖的话语安抚;会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努力平衡,用柔弱的肩膀扛起责任。她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母亲的模样,既有着对家庭的坚守,也有着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三代人的母亲节,有着不同的时代印记,却有着相同的爱的内核。她们的故事,是无数家庭的缩影,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见证着母爱的永恒传承。
当夜幕降临,妻子和孩子早已进入梦乡。我坐在窗前,望着满天繁星,心中满是感慨。母亲节,不仅是向母亲表达感恩的日子,更是让我们懂得,每一位女性在成为母亲后,都在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愿时光温柔以待,愿她们的付出都能被看见,愿每一位母亲都能被岁月深情相拥。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