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台灯在凌晨两点的房间里泛着惨白的光,我的眼皮像灌了铅,手指机械地在作业本上滑动。窗外万籁俱寂,唯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和着肚子偶尔的咕噜声,演奏着深夜的 “作业进行曲”。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我又和作业定下了 “夜猫子之约”,熬着最深的夜,补着最多的作业。
放学铃声响起的那一刻,我总是斗志满满,计划着回家先把作业高效完成,然后享受悠闲的娱乐时光。可一打开家门,舒适的沙发、诱人的零食、手机里未读的消息,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心里想着 “先休息十分钟再写作业”,便一头扎进了娱乐的世界。等回过神来,时间已经悄然溜走,夜幕也渐渐降临。
我开始安慰自己 “晚上写作业效率更高”,慢悠悠地打开书包,却又被各种琐事打断。一会儿觉得书桌太乱需要整理,一会儿又想喝口水、吃点水果。好不容易坐下来准备写作业,却对着题目发起了呆,那些知识点仿佛变得格外陌生,畏难情绪涌上心头,于是又掏出手机刷起了短视频,在短暂的快乐中逃避作业的压力。
这种习惯性拖沓的背后,藏着复杂的心理因素。拖延症就像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拽住我前进的脚步。心理学研究表明,拖延行为往往源于对成功的恐惧和对失败的担忧。我害怕自己努力完成的作业得不到理想的成绩,害怕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于是用拖延来避免面对可能的失败。同时,缺乏时间管理能力和自律性,也是导致我拖沓的重要原因。我总是高估自己完成作业的速度,对时间没有清晰的规划,直到最后期限临近,才陷入慌乱之中。
除了心理因素,外部环境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我。家里舒适的环境充满了诱惑,电视、电脑、游戏仿佛在不断呼唤我;父母的唠叨和催促,不仅没有起到督促作用,反而让我产生了逆反心理,故意拖延以对抗他们的压力。在学校里,繁重的课业负担和激烈的竞争,也让我对作业产生了抵触情绪,能拖一刻是一刻。
然而,这种 “夜猫子式” 的写作业方式,给我带来的只有无尽的疲惫和糟糕的状态。第二天上课,我总是哈欠连天,注意力无法集中,老师讲的内容听不进去,导致作业越积越多,形成了恶性循环。我的身体素质也明显下降,免疫力变低,经常生病。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拖沓让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陷入了自我怀疑和焦虑之中。
我深知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做出改变。首先,我开始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将作业按照难易程度和重要性进行分类,合理分配时间,设置明确的完成节点。同时,我在学习时远离电子产品,把手机调成静音,放在看不见的地方,减少外界干扰。为了克服畏难情绪,我尝试将大作业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逐渐建立起学习的成就感。此外,我还和父母沟通,让他们减少对我的催促,给予我更多的信任和鼓励。
我和作业的 “夜猫子之约” 是一场痛苦的拉锯战,习惯性拖沓让我吃尽了苦头。但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地改变,学会管理时间、克服拖延,就一定能摆脱这种恶性循环,与作业建立起健康、和谐的关系,不再熬夜补作业,以更好的状态迎接学习和生活。#创作挑战赛八期#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