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19小时前
姥姥带外孙更有利于母子健康
今天是母亲节,我们聊聊母亲的母亲——姥姥,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奶奶带孙子”是主流模式,但是,你有没有发现,现实中姥姥(外婆)带外孙的现象似乎更常见,而且大有取代奶奶(带外孙)的趋势。
我是由姥姥带到5岁;儿子也是姥姥、姥爷带到上幼儿园。许多人童年美好的记忆也和姥姥(外婆)有关——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童谣《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倪萍的《姥姥语录》等等。
如果真要考证的话,姥姥带外孙历史更悠久。在最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婚姻形式主要是群婚和对偶婚,实行外婚制,夫妻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子女从母居,外孙自然由姥姥协助抚养(爸爸、奶奶是谁也不知道)。直到传统父系宗法制度中,“奶奶带孙”才成为主流。但随着现代女性通过教育获得经济自主权,传统婆家权威弱化,数据显示,选择娘家母亲协助育儿成为城市80%年轻妈妈的选择。
从依恋理论上讲,母女间的安全型依恋关系易迁移到祖孙互动中。姥姥通过“共情式养育”(如优先满足母亲需求)有利于母子情感及关系稳定,而婆媳因缺乏血缘纽带更易产生认知冲突。姥姥作为“情感盟友”,能更灵活处理育儿矛盾。例如,72%的姥姥会主动调整育儿方式以适应女儿需求,而仅35%的奶奶愿意改变传统方法。姥姥介入育儿可减少“外部干预”感。心理学实验表明,与姥姥共同生活的儿童情绪稳定性比与奶奶生活的儿童高18%,因后者更易陷入“争夺儿子关注”的潜意识竞争。未来随着家庭结构进一步多元化,“姥姥带娃”或将成为中国式家庭关系的新范式。
(宗述为原创,转载请注明)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