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18小时前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郭玲
刚到“魔鬼风区”时,19岁的李长青看着办公室里满墙的锦旗并没什么触动,但当他参与一次救援,亲手接过一面锦旗后,之前还想着逃离的他,坚定了留在这里的决心。
“那会年纪小,哪懂什么坚守、奉献,但锦旗上陌生人的真挚感谢,让我第一次体会到职业带来的成就感。日复一日,这份成就感慢慢变成了沉甸甸的责任——守护这条道路,守护过往的每个人已成为我的使命。”李长青说。
从塔城地区劳动模范到自治区先进工作者,这位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最美职工”等荣誉的抢险队员,每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坚守“魔鬼风区”时,总会给出这个答案。
“魔鬼风区”是指额敏县玛依塔斯风区,每年超过150天刮着8级大风,冬天积雪可达七八米厚。如今33岁的李长青是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驾驶班副班长,参加防风雪保交通工作700余次,救援旅客2.5万余人次。
李长青在冬季除雪保通工作现场。图/采访对象提供
2011年,李长青加入塔城公路管理局额敏分局,被分配至玛依塔斯防风雪抢险基地工作。这个基地肩负着省道201、318线等103公里路段的除雪保通任务。李长青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在这里工作,直到退休。
14年来,李长青和同事每年完成夏季繁重的养护工作后,11月到次年3月都驻守基地,投入冬季除雪保通工作,他们驾驶机械设备与暴风雪抗争,一个冬季累计要撒布400多吨融雪剂,全力保障道路畅通和行车安全。
“下车救援时,别抬头,风雪迷眼,打在脸上生疼。”这是爷爷和父亲在玛依塔斯风区路段坚守半辈子后,在李长青上岗前对他的叮嘱。
“从小听长辈说暴风雪,直到2012年我才真正领教它的厉害。那时我才60公斤,在风雪中连站稳都困难。”李长青说, 第一次执行救援任务时,他以为一两个小时就能返回,根本没把父亲“带些干粮和水”的叮嘱放在心上,结果那次救援持续了十几个小时,饥寒交迫的滋味让他刻骨铭心。自那以后,他再也不敢轻视父亲的任何一句经验之谈。
每次暴风雪来临,李长青都随叫随到,奔波在一个个雪阻路段。有一年1月的深夜,玛依塔斯路段遭遇10级狂风袭击,117名司乘人员被困在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中。
接到求救信号,分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在暴风雪中,李长青和队员们顶着如刀的雪粒展开救援,戴着厚重的手套,几次都固定不好救援绳索,他便毫不犹豫脱掉手套,徒手将救援绳索牢牢扣住。随后又登上客车安抚受困群众:“我们是抢险队的,一定把大家都安全带出去!”
经过17个小时连续奋战,往返救援20余次,李长青和队员们的防护服早已冻成冰甲,累得只能手拉手轮换着趴在引擎盖上稍作喘息,这场与风雪的搏斗,最终以117条生命的安全转移画上句号。
此后的岁月里,这样的保畅救援现场对于李长青来说成了常态。他在暴风雪中抢时间、赢先机,打通一段又一段雪阻路段。他曾在暴风雪中将身上的大衣垫在车轮下,也曾在数九寒冬中脱下自己的衣服裹住婴儿……
“现在暴风雪天被困的事件越来越少了。”李长青驾驶着新型除雪车,行驶在省道201线玛依塔斯路段,防风墙巍然矗立,防雪网整齐排列,视线诱导标在阳光下闪烁。他说,“现在天气预警及时,救援和除雪设备先进,提高了各方面效率。”
两公里外,与省道201线并行的那条父辈们曾经奋战过的老路,如今已停止使用。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