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客户端18小时前
书到中年方觉浅:阅己,阅世,而后阅心
#创作挑战赛八期#
年轻时读书,总带着点功利心,想从书里找答案和捷径,找那些能让自己快速成功的“干货”。
那时候,读万卷书,仿佛就能行万里路,就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可真到了中年,经历了世事浮沉,再捧起书本,心境却大不相同。
常常会生出一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但更深的,或许是那句——书到中年方觉浅。
这“浅”,不是说读过的书都白读了,也不是说知识不够用了。
而是发现,世界比书本复杂,人心比文字幽深。
年轻时以为看懂了书,就看懂了世界;到了中年才明白,书本只是引路人,真正的大学问,在生活这本无字大书里,在自己这颗跌宕起伏的心里。
于是,读书的重心,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从单纯地“阅书”,转向了更深沉的阅己,阅世,而后阅心。
01 阅己:拨开迷雾,看见真实的自己
“人生识字糊涂始”,年轻时,我们往往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活在社会的标准里,或者活在自己对自己的想象里。
很少有时间,也很少有勇气,真正静下来,好好看看镜子里那个真实的、不完美的自己。
到了中年,经历了起起落落,碰过壁,也尝过甜,才渐渐有了这份“阅己”的自觉和能力。
认识一位朋友,老王。
他年轻时是单位里的业务骨干,能力强,心气也高,总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但有一次,因为一个重要的项目决策失误,给单位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他也因此受到了处分,从原来的岗位上调整了下来。
那段时间,他非常消沉,觉得是有人“冲他而来”,故意整他,心里充满了不甘和怨怼。
后来,在一位老领导的点拨下,他开始反思自己。
他把自己关在书房里,翻看以前的工作笔记,回忆当时的决策过程,也读了一些关于性格分析和领导力的书。
他惊讶地发现,原来自己身上有很多以前从未意识到的“盲点”:比如,过于自信,听不进不同意见;比如,急于求成,忽略了细节和风险。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见”了那个骄傲、固执,甚至有点“想当然”的自己。
这个“阅己”的过程,对他来说,如同剥洋葱,一层一层,辛辣刺眼,但也让他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近。
他“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不再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外界。
当他能够平静地看待自己的缺点和失误时,反而生出了一种踏实感。他说:“以前总觉得自己挺厉害,摔了跟头才明白,原来自己有那么多‘浅’的地方。
是那次挫折‘为我而来’,逼着我好好读了读‘自己’这本书。
中年“阅己”,不是为了自我否定,而是为了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这份清醒,是成长的基石,也是内心强大的开始。
02 阅世:洞察规律,理解人间的复杂
读懂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读懂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年轻时看世界,容易非黑即白,理想化,或者简单化。
到了中年,经历了人情冷暖,见过了世事变迁,才明白,这个世界,远比书本上描写的要立体,要多元,也充满了更多的灰色地带。
这时候,“阅世”的智慧,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让我想起司马迁。他早年意气风发,立志修史,本以为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学和正直,顺利完成这项伟大的事业。
但李陵之祸,让他遭受宫刑,身心受到巨大摧残。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无疑是命运“冲他而来”的无情打击。
如果他沉溺于个人的屈辱和对世道不公的怨恨,恐怕也就没有后来的《史记》了。
但司马迁选择了在屈辱中“阅世”。他更深刻地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有忠诚,也有背叛;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