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新闻网05-12 06:55
在砀山县黄河故道园艺场段,成千上万只崖沙燕在空中盘旋飞舞,发出阵阵“啾啾”声。只见它们时而掠过波光粼粼的水面捕食蚊蝇,时而钻入筑于河堤沙壁的巢穴哺育雏鸟,近日,这番生态美景吸引了周边村民和众多观鸟爱好者驻足。
“生活了大半辈子,头一回见到这种燕子,而且来扎堆做窝,它们是被咱这儿的生态吸引了。”葛集镇范套村村民周立华感叹。
该县林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成千上万只崖沙燕来到黄河故道的河堤上筑巢育雏、捕捉昆虫。这是皖北平原多年来首次记录到该物种大规模集群繁殖。
崖沙燕又称灰沙燕,是一种体长11厘米至14厘米的小型农林益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崖沙燕喜欢在河湖边的沙质崖壁上挖穴筑巢、集群而居,有“崖壁建筑师”的美誉。
“崖沙燕对生存地的‘选址’极为挑剔,要求土壤黏度、崖壁坡度适中,方圆500米内要有干净水源和昆虫等。它们成群结队来此安家,正是砀山县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有力证明。”该县林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黄河故道生态修复工程的持续推进和两岸万亩果园的绿色科学管理,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为崖沙燕等野生鸟类提供了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觅食场所。
为呵护这群特殊的“生态移民”,砀山县迅速构建起立体化保护体系:在崖沙燕栖息地外围设置了总长超2公里的防护围栏,有效隔离人为活动区域,防止人为干扰;安装多台高清红外监控设备,24小时实时监测崖沙燕活动情况及周边环境动态,全方位守护崖沙燕栖息地的安宁。
“我们将持续加强对崖沙燕栖息地的监测与保护,推进湿地保护、植被修复等工作,并加大保护鸟类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为更多鸟类营造美好家园。”砀山县林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
■ 本报记者 何雪峰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