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7小时前
五月的海淀
气温如跳跃的音符节节攀升
当30℃的热浪席卷而来
城市电网负荷
已悄然逼近夏季峰值
在这繁华的都市中
一座不发电的“电厂”悄然运转
成为保障城市用电的“隐形卫士”
近日,记者走进了这座充满科技感的“虚拟电厂”,映入眼帘的并非高耸的烟囱与轰鸣的机组,取而代之的是一块电子屏幕和智能算法,通过数字化手段高效聚合了写字楼空调、电动汽车充电桩等分散资源,在用电高峰时“削峰”、低谷时“填谷”,以智慧方式守护着海淀的电力脉搏。
“虚拟电厂”的电从哪来?
在海淀北部的虚拟电厂聚合管理平台,记者看到,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用友软件园、瑞萨半导体、联想集团、蔚来能源换电站及高平安新能源充电站等10个单位的可调负荷用电数据。空调冷机温度上调1℃、限制空调冷机功率输出、充电桩功率动态调整,所有指令均由聚合平台根据上级虚拟电厂任务自动发送到用户,在负荷调控阶段用户几乎“无感”。
“气温每升高1℃,用户空调负荷就增加约0.2兆瓦。”值班工程师紧盯着屏幕上的负荷数据变化说道,“现在有了‘虚拟电厂’,我们不再被动应对。系统只需发出指令,短短几分钟内,负荷曲线便能回落至日常平均负荷。”
“这相当于‘削’掉了20余个居民用户的用电负荷,而室内体感几乎无差别。”工程师解释道。
“传统电厂靠烧煤发电,我们靠‘调需求’发电。”北京海房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全资控股子公司——北京海房金润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房金润公司”)负责人指着屏幕解释,“比如高温天电网吃紧时,系统会优先降低写字楼空调负荷,或延迟部分充电桩作业,例如曾帮助用户平均负荷从3463千瓦降至2819千瓦,单次可削减644千瓦负荷,相当于一座小型火电厂发电量。”
该负责人还表示,虚拟电厂在精细化感知、监测与控制方面的能力显著,可提升迎峰度夏和电力保供水平,间接减少了碳排放。
据介绍,“虚拟电厂”无需土地购置、厂房建设、设备发电等费用,采用先进的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与信息通信技术,将分布式电源、储能与可调负荷等资源进行聚合管理与优化控制,实现与常规电厂相同的调节能力。
海淀区此次建成投运的虚拟电厂整合了中央空调、电动汽车等多种资源,形成具备“电厂”属性的负荷管理平台。根据资源类型不同,虚拟电厂分为电源型、负荷型、储能型和混合型,可灵活参与电力市场交易和电网调节。
该项目在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于2024年6月启动建设,10月竣工投产,部署虚拟电厂终端12个、负荷监测装置36套,接入负荷资源总容量达12.9兆瓦,其中空调负荷10.5兆瓦,充换电站负荷2.4兆瓦,预计可调能力约为2兆瓦,就像为电网装上“缓冲器”,平均负荷可下降15%。截至目前运行稳定,为区域能源管理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创新实践路径。
帮助用户降低用能成本
这座“虚拟电厂”虽然本身不发电,但能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它整合了12.9兆瓦的可调节电力资源,包括空调(10.5兆瓦)和充换电站(2.4兆瓦)。通过这些调节,预计能灵活调配约2兆瓦的电力,帮助用户平均节省15%的能源成本。更重要的是,它像一块“海绵”一样,能吸收新能源发电的波动,让电力供应更稳定。
记者还了解到,海淀区“虚拟电厂”的建设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通过协调控制分布式资源降低碳排放,同时保障电力安全供应,缓解城市电网尖峰负荷问题。此外,项目还带动了通信、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链发展。
在电网层面,虚拟电厂服务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可提升供需两侧调节能力,同时还将增强新能源消纳能力。“对于用户来说,虚拟电厂可通过智能互动平台,帮助用户降低用能成本,拓宽收益渠道。同时,优化能源使用效率,引导多元负荷资源参与电网调节,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海房金润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
海淀虚拟电厂
已覆盖企业、充电站等多场景
下一步将接入更多商业楼宇和社区
打造“高标准、可复制、可推广”的
“虚拟电厂”建设样板
记者:阚丽丽
编辑:关镓萍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