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云客户端5小时前
炎炎夏日,本是享受阳光与清凉的季节,然而对于一些市民来说,却可能面临一种令人烦恼的疾病——静脉曲张。近日,南宁市民罗先生就因腿部肿胀难忍,且小腿肚爬满了青红交错的突起状血丝,经检查证实患上了静脉曲张,让他苦不堪言。
据相关数据显示,在中国,15岁以上人群的静脉曲张发病率约为8.6%,而到了45岁以上,发病率更是上升至16.4%,患者总数超过1亿。且进入夏季,是静脉曲张高发季节,该如何正确认识、预防和治疗静脉曲张?记者就此采访了南宁市中医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邓祥韬。
“蚯蚓腿”容易找上以下人群
罗先生的病情是比较典型的下肢静脉曲张症状,也就是民间俗称的“蚯蚓腿”。邓祥韬介绍,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下肢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壁薄弱或静脉内压力升高,导致静脉迂曲、扩张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不容小觑。
来源:南宁市中医医院微信公众号
那么,静脉曲张究竟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呢,哪类人群更容易患病?邓祥韬将下肢静脉血管比作水管,形象地解释了其中的原因。静脉曲张的核心病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静脉高压,就像水管水压过大一样。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无法正常闭合,血液就会返流,从而引发血管扩张。静脉回流障碍,如近端静脉阻塞会阻碍血液回流,远端静脉压力代偿性升高,进而形成曲张。二是静脉壁结构异常,也就是水管管壁质量有问题。先天发育缺陷,如静脉壁薄弱或弹性降低(如先天性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容易在压力下扩张。后天损伤,如外伤、手术或长期静脉高压导致静脉壁纤维化,失去支撑力。
当然,这一疾病的发病与职业也密切相关。邓祥韬表示,像教师、医生、交警、农民等这些需要久站久坐或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女性患下肢静脉曲张的风险通常高于男性,特别是在妊娠期,体内激素的变化会导致静脉扩张和压力增加,从而增加患病风险。除此之外,坐姿不正确比如跷二郎腿或盘腿、肥胖和遗传都会更容易患上静脉曲张。
除此之外,静脉曲张的急性发作或症状也与季节息息相关,夏季(6月—9月)是高发期。邓祥韬解释,高温会使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加快,从而加重静脉压力。对于那些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久站或久坐的人来说,下肢血液淤滞会更加明显。邓祥韬表示,下肢静脉曲张是他们医院门诊最常见和多发的病例之一,随着南宁天气逐渐变热,预计接下来这类患者的数量还会随着气温的升高而逐渐增加。
放任不管会带来严重危害
下肢静脉曲张的症状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明显,其发病过程是一个渐进性的变化过程,通常从无症状的血管形态改变逐渐发展为严重的并发症。“市民应该注意下肢静脉曲张的早期信号,在初期进行治疗和干预,防止病情持续恶化”。
邓祥韬表示,在初期(C0-C1级)阶段,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可见静脉异常,通过平卧或抬高患肢可以得到缓解。随着病情的进展(C2-C3级),站立时可以看到“蚯蚓状”的静脉迂曲,同时伴有下肢水肿、皮肤瘙痒,踝部出现轻度水肿,皮肤出现脱屑等。到了中期(C4-C5级),会出现色素沉着、湿疹样皮炎,瘙痒加剧,还可能出现皮肤溃疡。皮下脂肪硬化(脂质硬皮病),溃疡多位于小腿内侧或踝部,渗液增多,愈合困难。晚期(C6级)时,患者会出现顽固性溃疡,俗称“老烂腿”,伴有脓性分泌物、疼痛,皮肤发红变硬,还可能合并感染或血栓。如溃疡不愈、还会截肢的可能。
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对于轻度静脉曲张的患者可穿戴医用弹力袜、口服静脉活性药物(如地奥司明),避免久站久坐进行保守治疗。中重度静脉曲张伴水肿、溃疡的患者可采用微创治疗(静脉激光/射频消融、硬化剂注射)或传统手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
在日常保养方面,邓祥韬建议应多摄入维生素C、E(如柑橘、坚果),减少辛辣食物,控制盐分,多游泳、骑自行车、打八段锦等低冲击运动,避免久站久坐,间歇性抬高下肢,控制体重。“很多患者忽视早期症状,认为‘不痛不痒’无需治疗,仅关注外观问题。其实下肢静脉曲张早期虽无症状,但静脉瓣膜功能已受损,任其发展可能导致皮肤溃疡、血栓等严重并发症。”邓祥韬强调,静脉曲张需及时干预以避免不可逆损伤。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