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新闻客户端4小时前
海报新闻记者 刘晓菲 日照报道
一年一度的“5・18 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前方高萌!莒州博物馆文物变身毛绒玩具,真的很想“rua”~
刻陶文“旦”灰陶尊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距今约5000年前的礼器,1960年在陵阳河遗址出土。器高52厘米,口径30厘米,壁厚3厘米。夹砂灰陶,侈口,口沿外折,深直腹,下部渐收成尖底。火候较高,胎骨坚硬,器体甚重。器身饰浅篮纹。腹上部刻有陶文,此类陶文在莒县陵阳河、大朱家村、杭头等三处遗址均有发现,现已出土八种类型20个单字。
白陶双鋬鬹
温酒、水器。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存。1977年莒县杭头遗址出土。夹砂白陶,窄长流,喇叭口,细高颈,鼓腹,三袋形足。腹部饰一周泥条状附加堆纹,颈下有一圆泥饼饰。颈腹间安有一桥形柄,其上饰两道凹弦纹;在柄的一侧、腹的上部安有一小桥形柄,其上亦饰有三道凹弦纹。两柄高低错落有致、自然,造型优美,陶色白净。
龙凤纹铜构件
车构件。西周时期。1996年莒县店子集镇西大庄出土。器上部呈扁圆饼状,下接一安柄之用的弯曲圆形喇叭筒,并有一穿孔。圆饼正面饰二龙二凤绞绕纹图案。通高9.7厘米。
铜甗
蒸食器。西周时期。1996年4月在店子集镇西大庄出土。器由甑和鼎组合而成。甑方唇,敞口,双立耳,斜鼓腹,平底,底有三角形漏孔。口沿下饰两道凸弦纹。鼎为方唇,敞口,双附耳,双耳与器壁各有两根相连接的横圆柱,束颈,鼓腹,蹄形足。在鼎的口沿上刻有:“齐侯作宝□□□……子子孙孙永宝用”铭文。通高56.1、甑口径36.06厘米。
春秋窃曲纹铜匜
春秋。1996年莒县西大庄出土。高22.1厘米,流至鋬长44.5厘米。器为长椭圆形体,形如瓢状,高长流,龙形把手,背有扉棱,龙之双目凸起,两螺角直立,卷云形尾,四兽形足。龙形把手,口部和流下饰窃曲纹,腹饰横条沟脊纹,尾饰重环纹。它与多兽盘配套使用。《左传》有“奉匜沃盥”记载,孔颖达疏:“沃,谓浇水也。”可见匜是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春秋多兽铜盘
春秋。1996年莒县西大庄出土。高13.5厘米,口径37.2厘米,足径24.7厘米。器方唇、折沿、浅腹、圈形足。口沿上立有四兽,腹上侧附有对称的四变形兽口衔盘口沿,圈足上有一鋬。盘内底有二龙头翘起作逆向旋转状,二龙之脊的凸圈线构成太极八卦之形。二龙身饰鳞纹、水波纹,盘内壁饰鱼纹一周,口沿饰鳞纹,腹和圈足饰窃曲纹。
春秋莒大叔铜匏壶
春秋。1988年在莒县于家沟村出土。高34.6厘米,口径8.2厘米,底径9.0厘米。器作瓠形,侧颈,鼓腹下垂,绞索纹圈足,带盖,盖上有环钮和小直流,兽首八棱活动鋬,通体素面。颈下有铭文28字:“莒大叔之孝子平作其盥□壶用征以□□以□岁子子孙孙永宝用之。”
汉铁鏊
该件器物于1978年在莒县小店镇耿家庄子出土。器作圆形,鏊面微上鼓,鏊边略下斜,并下折,在折沿下有三个立足,以便填柴之用。背面有2周凸弦纹。
文物“火”起来,历史“活”起来。文物被AI注入有趣灵魂,自带云朵般蓬松触感,简直可爱到“爆表”。历史不再遥远,萌宠陪你每一天。
注:文章中铭文已经看不清或者识别不出来的,均用□代替。
奔流新闻线索报料方式
热线:13893646444(微信同号)
拍客:benliunews@163.com